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州习俗八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6 14:4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怪:

家家备有酸椒坛

没有辣椒不动筷

全州人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有全州人戏谑地改谚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全州人怕不辣。”这话一点不假。笔者年轻时参加过一次村里吃辣椒比赛(鲜辣椒擂豆豉),26分钟吃了两斤指天椒,排名第四。

全州人爱吃辣椒的习俗,始于秦代,是为了发汗避瘴而食的。秦始皇在开通灵渠收服百越后,从北方派了50万移民到岭南与越人杂住,一些北方人来到全州后,因水土不服常得病,他们认为是“南蛮瘴气”使然,总结出喝酒、吃辣椒、喝紫苏茶、姜茶、草火烤背、打火罐、刮沙等土办法,尤以吃辣椒沿袭至今。为了一年四季餐餐有辣椒吃,全州人总结并运用坛子腌制酸辣椒和辣椒酱,所以从古到今,全州城乡每个家庭都备有数个腌酸辣椒和辣椒酱的坛子。

第二怪:

户户备有怪样锅

有嘴有耳没得盖

前些年,一位福建友人到笔者家,看到我家用的旧茶锅后十分吃惊,问是什么东西?我说你猜。他边看边肯定地说:“怪怪怪,有嘴有耳没有盖,一定是件出土文物,不是秦代必属汉代。”害得笔者笑痛肚子。当我用该锅煮一锅全州姜茶请他品尝时,这位喝了数十年功夫茶的友人,除了连呼爽快,还向我索要了一个木剁“回去做纪念”。在全州的大多数农家都备有这种茶锅,尤以龙水、大西江、安和、两河等乡镇为最。特别是有“礼仪之乡”相称的龙水、大西江两镇,但凡客人到家,不管是外地的还是隔壁屋里的,进门就是客,坐下就架锅,先炒瓜子、花生等茶品,再煮姜茶。放一块(约一两)生姜在热锅中用木剁剁碎,加水加盐加茶叶烧开,小杯小杯地喝。笔者调查,全州县、乡共有兼售茶锅的铺面64家,每年能卖出4000个左右的茶锅。笔者仅老两口每年要喝掉茶叶10余斤,生姜100余斤。

第三怪:

米花米皮粑粑丁

民间茶点好丰富

由于全州人喝姜茶的历史久远,茶点的制作五花八门。除了香炒花生、瓜子外,还有米花、米皮、米粳、粑粑丁、面粳、猫耳、莲花等。米花食用时在热油锅上炒爆,放进热茶中又香又脆又爽口。数年前,笔者到龙水镇一友人家做客,喝茶期间,友人的三邻四舍有八家送来茶点,每家用小簸箕端来4~6个盘子,两张八仙桌摆得满满的。在数十个茶点中,有一盘叫“纽花”的油炸点心,状如蛋饺,花型精致小巧,花梗如火柴梗粗细,中空并有花饰,造型美观,有如一件精美的镂空雕艺术品。

第四怪:

豆腐萝卜“滚泥”吃

忌称豆腐叫“小菜”

全州人喜欢吃滚泥豆腐和滚泥萝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这里的“泥”,实际上就是佐料,豆腐则要煮到浮起来。

老人去世后,亲友去孝家吊唁,全州人俗称“吃豆腐”,所以吃豆腐就成了办丧事的代名词;在全州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死了人才吃豆腐的。为避忌讳,全州人平日就把豆腐称为“小菜”,如今的大部分乡镇还是这种叫法。

第五怪:

四月初八做“乌饭”

树叶野草山上采

农历四月初八制作“乌饭”的历史,曾在全州盛行了上千年。如今只有龙水、大西江两镇的部分村民,还在传承着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制作工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会到山上采集乌饭叶等五种叶草,洗净放进石碓坎中捣碎,用布包住后在清水盆中反复挤搓,将挤出的乌黑色汁液浸泡糯米,数小时后捞出晒干。制成后的糯米呈紫乌色,蒸出的糯饭黑亮诱人,清香爽口。民间传说吃了“乌饭”,有健脾胃、去湿邪,避蚊蜂等功效。

第六怪:

家家厨房有豆豉

锅无豆豉不成菜

“小南门的豆豉,就此一斗”的俗语,全州人个个都讲,可见全州的豆豉文化何等悠久。油、盐、豆豉是全州人厨房的必需之物,不管煮汤炒菜,不管荤菜素菜,必放豆豉不可,一餐不放不行,一菜不放不行。目前全县以石塘为基地的生产厂家尚有50余家,年产豆豉800吨左右。

第七怪:

豆腐干里加五香

刮烂鼎锅好下饭

全州特产五香豆腐干,名冠湘桂,走俏楚粤,被人称为“全州第一香”,其原料虽然是水豆腐制成的,但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五香豆腐干这一全州特产,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赖氨酸,维生素C及铁、钙等多种微量元素,不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属纯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味道独特,深为县人钟爱,所以古有“五香豆腐干下饭,鼎锅都刮烂”的俗话。外出的全州人或全州游子回乡返程时,总要带点五香豆腐干才走。

第八怪:

米粉碗里加红油

嘴不辣歪不爽快

全州红油米粉的历史已2000多年。该粉以鲜、辣、爽口闻名于世,是全州人早餐之最爱;县城10余万人,约有50%天天以红油米粉为早餐,数十家粉店早上6点半到9点,店店排队,店店爆满,久吃不厌。外出游子回全州,第二天必赶早去吃一碗辣得筋脉通畅的红油米粉,虽然满头大汗,却一边歪着嘴吸气,一边连呼:“爽快,爽快!”

今年初,自治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组8人到全州,笔者陪他们吃了红油米粉后,没有一个不伸大拇指的,有个学者说:“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早餐。”也有人问:“这种美食为什么不向外地推广?”我苦笑一声说,也有人到桂林、柳州、南宁等地搞过,但到了外地味道就不同了,虽然也是新榨出的米粉,放的也是鲜骨汤和鲜碎肉,熬的红油也技出一师,但味道就是比不上全州本土出的。有人讲是水质不同,也有人讲是气候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假如有人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能克服其弱点,全州的红油米粉一定会前途无量。
2#
发表于 2011-10-16 14:44:30 | 只看该作者
四月初八做“乌饭”
纪念牛的生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6 20:17 , Processed in 0.04525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