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林年轻人都走了,谁在管理建设桂林市?传销?县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3 21: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 桂晨)“老同学,都在哪里奋斗呢?”近日,在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余想要组织一次同学聚会,却发现高中同学有近一半在外地工作。有的还已经在异乡成家立业。而这样的“不归”现象,在在外就读大学的桂林籍学子身上似乎体现得更明显。据广西人才交流中心对桂林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几年,每年在外地念书属于桂林生源地的高校毕业生约3.8万人,而桂林每年接收新增高校毕业生档案6000多份。也就是说,选择回家乡的桂林籍学子并不多。这引发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桂林学子,胡不归?
    恐归难归 桂林学子胡不归
    “回还是不回,就是我们和父辈们难以跨越的一条代沟!”今年大四的小王对记者感叹地说。在其父老王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的他们,回家成为当时大学毕业生认同的“不二之选”,然而,30年后,自己的孩子将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时,两人却有了分歧——— 是力求“稳妥”与选择“动荡”——— 凸显出了两代人的价值判断。正如“90后”常说的“再不疯狂,就老了”一样,采访期间,这些在外闯荡或打算外出拼搏的青年,也常说“再不闯荡,就没有机会了”。
    恐归族:害怕被休闲惬意的城市节奏“同化”
    在日本留学后归国的唐昕(化名),此前在亚洲最大的跨国房产企业负责宁波一房产项目的销售管理工作,早在几年前,家里就一直催他回家工作。但他迟迟未付诸行动。一方面是工资待遇问题,另一方面担心桂林休闲的风格,可能会让自己容易懒散下来,丧失“斗志”。“在这边,毕竟总有什么东西在鞭策着你,要再进一步。”
    “节假日回来才知道生活是那么惬意!”两三年时间才能回来一趟的卫先生,如今在深圳立业成家。他喜欢调侃桂林的同学朋友说:“为了工作生活,我们都瘦成了一把骨头,而在桂林的你们还未成家立业,早已肚圆腰粗。”谈笑毕竟是谈笑,卫先生直言喜欢深圳给予他的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带来的充实感,以及由于竞争激烈,逼得他不得不“发狠”地工作学习带来的“上进”感。
    难归族: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无发展“土壤”
    “85后”的桂林籍学子舒涛(化名)目前在上海从事服务器运行和维护的相关工作,这与他大学所学专业对口。在上海相对逼仄而单调的生活尽管让他有了回家的念头,却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落脚点。“桂林目前都还没有我这个工作岗位。”舒涛有些无奈地说。
    不少在外打拼的“舒涛们”由于游离于桂林的产业结构布局之外,找不到他们施展身手的舞台,从而不得不远离家乡。
    同样,毕业于西南大学蚕学专业的桂林籍大学生小蒙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毕业以后肯定不会回桂林工作。小蒙说,不少同学毕业后因为想要回家乡,而放弃了专业所学,纷纷考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工作。但是,他却觉得,这是一个下下之选,对所学专业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桂林虽然是国际旅游名城,但我所学专业要在一些有蚕业产业的城市才能更好地发挥。”因此他签约重庆某蚕业研究机构。转眼四年过去,他最终也在重庆安了家。
    “逆流”外漂族:再不把握就没机会了
    在桂林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梁先生今年刚拿到二级建筑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刚拿到中级职称,心中想要外出闯荡的念头更加强烈了。“在桂林空间不够,视野有限。”他说尽管单位认可他的工作,并将他作为重点培养的人才,但这不能填满他“青春的小欲望”,“想要去成都,体验不一样的节奏,多学一些东西。”
    在采访中,不少年轻人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外面的世界似乎就是一片蔚蓝的大海,光从书本里读读对大海的描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也应该出去见见世面,站在岸边嗅一嗅海腥味。
    汪杰如今已身为两岁孩子的父亲,本在桂林某事业单位工作,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前往深圳打拼。“工作一眼就能看到头了,未来是什么样子,都能看见,没劲。”汪杰说,趁着还年轻,想再闯闯,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男性“闯荡”更豁达 女性“回流”渐趋多
    在记者采访的26名在外的桂林人中,多数男性特别是尚未面临成家等问题的男性对在异乡工作表现得很坦然。但一些女性,尤其是毕业5年后的女性,回流或打算回流的情况明显增多。据了解,这些女大学毕业生在30岁左右,被贴上了“大龄女青年”标签。
    小覃在北京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当地某小学担任英语教学工作,但28岁的她也准备往桂林回迁。“先留意着桂林的招聘情况吧,一步步来。”说起回来的原因,小覃说,家里都觉得这时候应该稳定下来了。今年暑假,她还回家相了亲,家人希望她在身边安家。
    人才不扎根,是“土壤”不厚还是认识偏差?
    在外读书的桂林籍学子毕业后回乡的不多,这一现象也表现在很多桂林学子的同学分布情况上。2005年高中毕业于逸仙中学的小余表示,他所在班级约有一半同学在外地发展。而仅就记者身边小学、中学约150位同学进行粗略统计,也有近一半的“桂林孩子”目前仍然在异乡打拼。近则南宁、柳州,远则漂洋过海。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缘何那么多年轻人飞在外面?是“土壤”不够肥沃,还是认识有偏差?
    是因为待遇不够有吸引力吗?
    “一个月两千多块钱出头,能干什么呢?”汪杰的母亲对独子外出的决定并不反对,她说:“我好多同学的子女现在都不在桂林,只要有更好的发展,去哪里都可以。”汪母说,如今汪杰在深圳的收入相比之前多了不少,单位又能帮省去吃住成本,而且确实学到不少东西,因此她“放了心”。
    “要是在桂林,我这种普通文员工作的工资都不够自己花吧。”而在广州,刨去生活成本,还能有一定结余,小胡如是说。在采访中,“漂一族”及其家人表示,待遇收入确实是决定去留的重要因素之一。
    “桂林知名企业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小,平均薪酬水平低……”桂林市创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陈虹羽不仅从事企业管理培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师,经常到高校进行职业培训。陈虹羽表示,在她接触的很多大学生中,大多数都持有这样的认识。
    是发展的空间不够广阔吗?
    被同学们冠以“郭总”之称的郭熙坦言,桂林相对于大城市来说,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仍有一定差距,“回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况且,他身边很多桂林籍的同学都打算在外地发展,首选回到桂林的不多。
    去年落户珠海创业的郭熙和他的团队如今成为当地创业园悉心培育的对象。今年26岁的他,经过多方比较,和一道从法国回来的伙伴们还是选择落脚广东。他们做的是全自动洗车项目,借鉴的是国外的洗车模式,由于相对前沿,他并未将家乡放在落户的范围内。“一个是创业环境,另一个是城市的发展定位。”郭熙坦言,一些先进的理念,要是先拿回家乡,估计大家的认可程度不会那么高,在一些东部沿海城市,推行的效果会不一样。
    价值观念的差异,城市“性格”的不同,让一些城市更具吸引力
    “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似乎也在转变。”十余位已留居沪广深等城市5-10年,几乎都有在外地求学经历的桂林人认为,他们更熟悉、认可大城生活节奏。相比桂林朝八晚五的生活,朝六晚八甚至更加紧张的钟摆生活让他们觉得心甘情愿。
    作为中学时代的团支书,小伙伴们都说吴文是班上最能拼的一个。吴文最近一次回桂林是在今年7月,因为外公去世。此前,因为忙,从上海回一趟家很难。尽管在上海六年来已经换了第三份工作,倍感竞争压力与残酷的他却仍然执意留在那里,并把亲妹妹也说动,带到了上海,在家的父母每两三年去陪他们一两个月。吴文如今的工作常常需要去江浙出差,对电子设备进行安装维护,但是,只要时间允许,每个周末他都会去“斥巨资”报名的英语培训机构学习,提高外语水平。
    而在深圳工作已逾10年的卫先生回桂林省亲,会刻意减慢自己的语速,害怕家人朋友觉得快。但是,走路快、说话快等在家乡人看来有些令人“焦虑”的“大城市病”却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改变。
    此外,大城市的“平等自由”,不用比人脉、拼关系让他们格外推崇。“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遇到问题不会首先想到找关系。”商先生表示,在他与不少应聘者的交流中,发现“熟人社会”、“熟人文化”这些在父辈看来是便利的好事情,如今却为他们所不屑。
    颇具差异性的回乡经历与选择,展现出了当前吸引更多桂林籍优秀的学子回家乡不少年轻人更加开放的心态以及价值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桂林、家乡对于当下青年人的意味。“回家”与否也将不再是简单地为求安稳,更是对一个新阶段、新起点的慎重之选。“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视野更加开阔,更愿意到处走走看看,去体验不同城市的文化和生活。”陈虹羽分析说。
    如何吸引更多桂林籍优秀学子回家乡?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在开发中西部时,各州多使用这一招:家就是你工作的地方。那么,桂林如何积累发展自己的人力资本?
    扬长避短 挖掘城市留人资本
    “其实这个问题,与桂林整体投资环境不无关系,有了好的创业投资环境与政策,融资、运输、周边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撑,大企业才会考虑到桂林。”陈虹羽分析,桂林并非没有优势可言,由于环境好,资源丰富,制药、电子、通讯等行业大有潜力,因此,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挖掘,形成产业链条,也将有助于人才的落户。此外,桂林的历史文化气息也将是难得的留人资本,不断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对人才无疑充满磁力。
    城市产业调整升级 与人才相互滋养
    “不过,由于没有认真了解便一味认定桂林工资低、平台小,实际上放弃了很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之前铁了心留在江浙的唐昕话锋一转说道,“毕竟桂林有家人,有根,而且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前景看好。”目前他也开始着手寻找回来的机会和合适的公司。
    在某央企负责招聘工作的商先生则认为:“要让桂林籍大学生乐于回归桂林工作,不能仅从待遇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要考虑到他们的自我价值是否能够实现。”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1:02:08 | 只看该作者
“据我们的调查,半数以上毕业生表示毕业后不会留在桂林工作,认为桂林发展空间小、待遇低。”早在6年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张劲松、赵自然、骆方金老师,就对人才不扎根的情况进行了关注与研究。“桂林的宝贵人力资源,是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要争取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好文章,为此要提升桂林的工业化程度、水平及层次和毕业生工资、福利及待遇。”张劲松老师表示。
    而桂林一些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负责人也认为,要吸引更多桂林籍优秀的学子回家乡工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宣传,让毕业生了解桂林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特征及行业供求情况、薪酬水平和企业情况。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对毕业生做正面引导,形成人才与家乡互为滋养的良好互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1-24 17:44 , Processed in 0.0567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