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州万乡人设立奖学金兴学重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23:3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州今龙水镇、大西江镇,旧时称之万乡。古有“长万出白米”之说,其意是说龙水、大西江等地为鱼米之乡。万乡不仅富庶,而且爱兴学重教。万乡的登科桥、“金钗堂书馆”和“武书房”、 宏达中学、才子谢济世、史学家王恢等名流惠及桑梓之举尚为美谈。
一、 登科桥
“登科桥”是一座与科举有关的古桥。她位于旧时进入湘桂古驿道隘口——上万乡广西马路上(现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不到一公里)的“城门口”和“白楼地”之间。
相传,此桥为一金榜题名的学子所建。她可是很有特色。桥宽仅有三步,却有两拱,因此登科桥又名三步两拱桥。此桥所在地有两条小溪流过,溪水自岩门前洞口流出,“出门见天日”,寓意行人过往吉祥。
当地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小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
  明、清时期,上万乡的学子赴京城赶考必过此桥,以示登科仕途如意。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则在此桥前下马,步行而过,以示不忘衣食父母、思源根本。
二、“金钗堂书馆”和“武书房”
“金钗堂书馆”和“武书房”分别设于上万乡的大西江村(旧时称大石江村)的金钗堂和现大西江镇食品站、财政所建地。 “金钗堂书馆”和“武书房”为蒋成瑚所立。
蒋成瑚何许人也?据《全州志》记载:蒋成瑚,字海艘(“奉政大夫”延伟公之子),曾授监生议叙八品衔。万乡大石江村人,事父孝母,教子有方。任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长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讼捕。成瑚振臂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
(注:“施衣絮棺木”,施衣絮,即每年冬季照例发给每个贫困孤寡老人的水絮(棉胎)一床,让其渡过寒冬。施棺木,即为贫困者的家人去世提供棺木安葬。“醵资为会”,旧时为办好某项公益事业而凑集资金成立的一种福利基金会组织。)
从上段县志记载,虽着墨简洁,却反映了他的处世为人。其注重家政治理和人才培养,同情贫困、热心地方公益、慈善福利事业,任侠仗义的事迹仍在当地广泛流传。
“金钗堂书馆”和“武书房”为上万乡(大西江镇境内)在清朝中后期培养了不少人才。蒋成瑚注重家乡的人才培养,他访聘能师,授文传武,教育有方。较为显着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其两弟各中文、武举人(丁酉科武举人、甲午科举人)。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15人之多,凡考中的,都由朝廷发给一个“顶子”(清代官员帽顶的帽珠称“顶子”),戴上“顶子”对上级官员可不下跪,与一般平民百姓见官不同,故全州上万乡有“六家火炉的顶子”一说。
三、才子谢济世
谢济世(1689年—1757年)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人。20岁举秀才,当年秋乡试中解元,24岁殿试中进士,38岁时,考选为浙江道监察御使。他从小聪明过人,12岁曾代父作《观风制艺》,着有《梅庄杂着》,《大学注》,《经义评》,《西北域记》等。谢济世铁骨铮铮,嫉恶如仇,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一生四次被诬陷,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充军,历尽坎坷,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谢济世56岁那年,他休致了(就是现在的退休),回到广西全州桥渡老家。为了培养乡梓新秀,他在全州湘山寺办了一所学堂,收徒授课。他尽心尽力教学,对学生既爱又严,学生们都很敬重他。
四、兴办私立宏达中学
私立宏达中学兴办于公元1941年。当时,全州仅两所初中,即省立全州初级中学与县立国民基础中学。每年共招收学生约100名,而考生却达1000余人。也就是说90%的学子面临失学的困境。因此宏达公后裔倡议在龙水办一所初中,为地方培养人才。他们将宏达公堂祭田中80%的田租作为办学经费,校址选在龙水柳山尾。第一任校长是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后为台湾大学名教授的蒋世焘;第二任校长是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后为广西大学教授的蒋纲;第三任校长是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蒋哲;第四任校长为全州名士、国学专家蒋香谷;第五任校长是毕业于广西大学的蒋朝清。
至于学校教职员方面,宏达中学通过各种渠道,选聘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人员担任,师资配备,与当年国立中学相比也毫不逊色。
宏达中学学生以龙水子弟居多,也有来自全州其他地方及邻县资源、兴安等地的。凡德祥公子孙入学学杂费一律全免。此外,龙水蒋氏各房在重视子弟教育上均大力扶持,如佑房学生生活有困难者由董事会核准发给能维持个人基本生活的助学金。(王冀)房则设有助学基金,全力支持子弟求学,读小学每人每年可领两担稻谷,读中学每人每年可领4-5担稻谷,读大学则每人每年可领到多达10担稻谷。龙水族人对子孙读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私立宏达中学共存在八年(1944年9月——1945年9月因日寇犯境停课一年)。毕业学生约四百余人。由于在校学习基础坚实,不论继续升学,还是走向社会,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公元1949年,龙水宏达中学由全州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制为高中,名龙水高中。
五、万乡人王恢、蒋钦挥、文超等有识之士设立奖学金
1、中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王恢。王恢,字子廓,号石泉,晚年自署石翁,原名王魁,字伯英,号清泉,1909年4月26日生于全州大西江镇锦塘王家村。1928年入全州中山公学,1929年入全州桂山公学,1931年任全州县第十三团务分局副局长,本乡修筑万全公路。1937年创办全州万全中心学校。1944年捐田百亩交县政府以其父名设立“王肇庭高等奖学金”,鼓励本县青年求学。1933年至解放前夕历任全州万德乡、万全乡乡长、万一乡乡长、长万区区长、全州县政府粮政科科长、民政科科长。家产有田约3000亩、庄屋12所、炎井杉木10余处、县城铺屋六七座。大陆解放,孤身一人流亡香港,煮字疗饥,因文字缘,创办“人生杂志”,发扬中华文化。1957年任教马来西亚柔佛新文龙中华中学文史科,兼任马来西亚师资训练班华文讲师,竭力维护华文,鼓励学生回国深造。为提高华校书法兴趣在新加坡举办文冬书展,书展收入,捐作“广西同乡会高等奖学金”。 1962年返港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助理课务,继入新亚研究所专治中国历史地理。1967年9月任中国文化学院(后改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晚年兼任国史馆特约纂修,撰谭延*、陈布雷等传。1990年止出版史地着作14种,其中“中国历史地理”上下册荣获民国六十六度中山学术着作奖,其成稿待刊者尚多种。史学界为其出版过《庆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寿论文集》。王恢老人千古后魂归故里。为纪念王恢老人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史学界于2002年3月出版了〖悼念王恢教授专辑〗。
2、文超、蒋钦挥等人在全州高中分别设立“文超奖学金”和“谢济世奖学金”。
 2008 年 7 月 19 日上午,全州高中举行“文超奖学金”、“谢济世奖学金”“全州高中奖学金”颁奖仪式。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蒋银艳、谢永超每人分别获得“文超奖学金” 2000 元、 “全州高中奖学金” 2000 元。 2008 年高考全州县理科“状元”蒋银艳、文科“状元”唐志宏均获得“谢济世奖学金” 5000 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5 02:47 , Processed in 0.04989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