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北农民文化生活调查后的忧思与呐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0 11: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现状堪忧
1、可怜古稀老戏迷 “二十多年等一回”
去年五月初,春插农忙季节刚过,笔者牵线促成了我县凤凰乡红洲农民业余剧团与四川某厂家商品推介单位的签约——由厂家出钱,请该剧团在本县的部分农村巡回演出,厂家趁机向农民推销产品。笔者一为农村文化的深度调查,二为体验“戏商联姻”的社会效果。随团下乡一周,所见所闻,心灵震撼。
演出前先派人联系,专选村大人口多,且有演出场地(如祠堂、大晒坪等)的村庄。当满载着厂家商品的“戏”车开到村口时,大部分村都会点起鞭炮夹道欢迎。村里锣鼓一响,村民们便左右相呼,老幼相携地纷纷涌向“戏台”边,不少村民丢下田里的农活,腿上还沾满着泥巴就跑回村里,演出时村中田巷一空。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多为传统彩调和桂剧,也搭点现代小品类。随着剧情的发展,村民们时而欢声大笑,时而鸦雀无声,有时还泪流满面。戏到精彩处,村民还往台上丢鞭炮,大呼“好!好!”在近一个月的演出活动中,往往东边村还没演完,西边村又派村代表来接了,接送常有鞭炮声,一天两场,有时三场,场场观众暴满。离村时,村民们总是拉着我们“头人”们的手,除了感谢就是挽留。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在离开才湾镇俞家村时,一个年逾古稀的老翁,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他年轻时就是个戏迷,村里有20多年没演过戏了,就连电影也有20多年没进村了,“原以为这辈子在村里看不到戏了,没想到还是让我二十多年等到了一回”。他那双又枯又瘦的手,一边紧紧握着我,一边轻轻地摇抖,布满老茧的十个指头虽然满溢着谢意,而于我,那双手却象一条又硬又沉的鞭子,抽击着我这个“群文工作者”的道德和良心,在他那满脸皱纹里尽管写满了笑意和满足,而于我,那张笑脸就象一个巨大的、裂着嘴的石兽,压得我数月寝食难安,为自己这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名谓无地自容。

2、麻将扑克伴农闲 男女老少齐“赌钱”

前年初冬,我去探望年近八十的岳父,临走时给他百元零花钱。一个多月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说那点钱早就打牌输完了。我问他:您哪么大的年纪怎么还用钱去打牌?他说:“不打牌拿什么打花日子?不玩钱哪个跟你玩?”两个问号我哑言心酸。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我曾用五天的时间深入到农村,一边走亲访友,一边调查农民的“节假休闲”文化状况,在走访或路过的数十个村屯中,但凡村头巷尾(今年春节天气缓和)等村民集聚地,所见到的几乎全是玩扑克、字牌、麻将的,而且几乎全是用钱赌输赢的。钱的数量多少不等,最少的以香烟数支为一局,多的一局数十元,甚至上百元,不少村民在传递着某村某人“昨天输了几千块”的口头信息。记得当时的《桂林晚报》还报道过我县某地一农妇,因丈夫一夜输掉数千元,春节就闹着要离婚的。在不知道该不该用“赌钱”这个词来称谓的农村庞大“娱乐”队伍中,有年逾古稀的老翁老妪,有七、八岁的儿童。相比之处,没看到任何一个地方有演戏的,有放电影的,村民大概在数次看过“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后,的确是无处“打花日子”才去赌扑克、赌麻将的……调查结束后,心中久久不宁,良心久久难安,不仅仅因为自己是个中共党员,还因为我头上那顶“人民文化公仆”的帽子……

3、肠肚肥了眼睛饿,精神生活是“空壳”

去年秋后,我根据县志记载,到位于越城岭腹地的绍水镇妙山村采访搜集红军长征刚刚突破湘江后路过该地曾文艺演出过的具体情况,住在一个姓谭的熟人家里,他们家常有人打牌,而且都是来了点“刺激”(赌钱)的。我问“能不用钱打牌吗?”他们答:“不来钱有什么味道!”他父亲是个退休教师,已年近八十,对打牌赌钱非常反感,在斥骂后辈时,得到的回答是:“上面有规定,小钱小米是娱乐,不是赌博!”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搞点别的娱乐?”时,一群男女村民你一句我一句的唱起了当地的山歌:“可怜我们大山窝,能去哪里找娱乐,电视收台一两个,故事少来广告多,二十多年没看电影,盼戏盼得眼泪落。人非动物有情感,闲时总要找娱乐。肚肠肥了眼睛饿,精神生活是空壳。”听着他(她)们的拼凑起来的山歌,看到他(她)们脸上虽然挂着笑但又写满着的无奈,我并不为自己的调查大有收获而欣慰,心里反而充满了辛酸……是啊,人非动物有情感,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的呀。这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红军血战湘江,人减过半后,红一、红三军团刚退至越城岭腹地的妙山村时,在那种刚刚摆脱“死神”的环境下还在当地演出了文艺节目的深刻含义。

4、经济精神不同步,并非我地独有偶

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事实,除了在部分地方官员逐级上报的文稿材料被否认外,恐怕不会再有人否认(也否认不了)的了,这不是我县独有的现象,因为全国的媒体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着广大农民贫乏的文化生活并不断为之振臂呐喊。2003年第14期《半月谈》刊文介绍西部农民文化生活,在陕西、四川等地农村“普遍出现农村文化工作缺位的现象,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除了看电视、喝酒、打麻将外,其他文化活动很少。”四川一个乡镇文化站的站长把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讲得入木三分:“现在农民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住的讲宽敞,行的讲快当,用的讲高档”;但精神文化生活却只局限在“买个电视哄眼球,不是打牌就喝酒”的单调生活圈里。2005年9月13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四川乡镇文化建设现状堪忧》的报道中,全文不到900字就连续用了“不少问题”、“不乐观”、“不均衡”、“无保障”、“无法满足”;文化站“名存实亡”、“瘫痪或半瘫痪”、“严重滞后”;“有限”、“日趋减少”、“难以展开”、“文化设施危、陋、差”等十余个贬义词,并含蓄地批评“有的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认识‘不够高’、‘没有…’、‘不能’…”看了让人寒心。

2006年第九期《半月谈(内部版)》在报道“地下六合彩”赌博危害农民时指出“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2006年7月29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河南固县农民文化需求调查及思考——《关注和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刻不容缓》一文,调查指出:“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民的文化生活严重滞后,其状况不容乐观。”“农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主要是看电视,其余分别是玩扑克、麻将和看影碟。”“被调查的5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的农民不知道有文化站这样的活动场所存在”。例举西中部如此,东部又如何呢?2003年7月的《半月谈》曾刊文:在富裕地区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但思想行为与经济发展极不同步,不少农民缺乏高层次和高品位的精神文化追求,富起来后大吃大喝、赌博,甚至包“二奶”。特别是年轻人——变成了“四不青年”(不务农、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并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同步,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瓶颈剖析

1、冰冻三尺 并非一日之寒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普遍实行生产责任承包制后,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解决温饱问题后的农民,在改革的浪潮中不再安于现状,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打工潮的兴起一浪高过一浪,到上世纪末农村的“劳力”基本上只剩下了“389961”部队(妇、老、幼)。而现在,连中壮年妇女也大部分结伴或伴夫附子女外出打工了。中青年劳力骨干的流动,逐渐打开了农村开放的窗口,沿海文化、西方文化连绵不断进入广大闭塞农村时,先进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大浪淘沙般地进入农民的视野,冲击着农民的传统观念。以文化承受力称著世界的中国农民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有些失控了。
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眼界放宽了,束缚人们思想数千年的陈旧观念解冻了。当时,有人把中国1949年的解放称为农民的地位解放,把农村的改革开放称为农民的思想解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农民的传统道德在滑坡,价值取向、精神支柱等也发生了倾斜,人性也出现扭曲,物质文明与精神愚昧纠结在一起,富足并没有解除精神的贫困,反而是后者扭曲着前者,不少地方是:物质富足靠科学,精神安慰靠迷信;发财前请科技,发财后烧高香。“生活富了,精神空了”的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

如果说以上成因是因为农民数千年传统观念在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变异”现象(权且以此为论),那么,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单作业,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瓦解了,对于农民文化这种公益性的事业政府投入甚微,就逐渐被淡化了。“人人各扫门前雪,哪管文化不文化”,这是我在农村文化调查中一个群众讲得最切题的一句话。2000年,中央部署农村电影“2131”工程(从21世纪起,一个村一个月有一次电影看),多年来一直得不到落实,主要原因是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上农民没有了集体资金,一家一户凑钱放电影谈何容易!所以才出现了“电影20多年没进村了”的现象。

2、两手狠抓,不是两手都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党在十年改革后得出“十年失误在教育”(非原文)的反思后,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是针对当时重经济建设,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国普遍现象提出来的,尽管提出这个口号后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所侧重,说句实话收效甚微,特别是对农村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政府投入甚微。当然,其间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搞农村文化室、图书室、“知识工程”、文化下乡、文化科技“进千村、入万户”等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汇报材料写得多写得好,但老百姓得益甚少,再说句实话,抓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停留在嘴上。如我县前些年的文化站建设,一年就得到七个拨款新建指标,并陆续建成了面积达标的“宣传文化站”。但真正用于文化专项的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如大西江站(笔者曾是该站老站长之一),建在临街繁华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11:56:2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层的门面全由政府出租用于经商了。我县是一个近80万人口的桂北人口最大县,从1993年开始写兴建县城文化中心的报告,写了十余年(我亲笔写了4次),三年前人大会议通过了兴建决议,但到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2001年因政府开发将全县仅有的一个剧场拆除后,时隔五年后的今天,新“剧场”仍只见基脚不见院楼。2006年7月27日的《中国文化报》第三版的头条刊登了题为《农村文化建设,要让农民积极起来》的文章,文中指出:“各地乡镇纷纷盖起了文化大楼,但一些乡镇在挂上金光闪闪的牌子后,文化大楼一夜之间变成了美容店、服装城,变成赚钱的资源,当地农民依旧无法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依旧没有乐的去处;乡镇不顾……当地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一味求奇求新求乐,片面求大求洋求轰动效应,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农民对此反应淡漠……集镇文化发展较快,村落文化普遍处于萧条,萎缩状态,分散在村落各地多数农民们的文化生活依然十分枯燥……”文中尖锐地指出:“一些乡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文化站(从我调查得知文化局及站没有讲话的能量)嘴上说的是为农民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但实际上却是为政绩服务,为领导服务。不消除文化建设中唯上,唯政绩观念,不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把广大农民的文化享受利益记在心里,农民的文化参与和创作热情将继续被拒之于门外……”

在同一天同一版的文化报上还刊有一篇题为《制约新农村文化发展的三大瓶颈》的文章,文中提出的三大瓶颈一是投入不足,二是人才不足,三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其实“三大瓶颈”都属于“不是两手硬”这一瓶颈。试问:如果抓精神文化的这只手真正地硬起来了,还存在“基本文化阵地投入不足”这种现象?还存在文化能人纷纷跳槽,“基本队伍建设人才不足”这种现状?

历届全国政协会上,都有委员提出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现象的提案,但提案多是指经济指数而言,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更大差别却认识不足。在大城市,一次大型的文化活动就花数十万数百万,而多数农民却还“20多年没看一场电影”,反差之大,让人咋舌。2006年6月2日,《中国文化报》二版头条发表了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在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现场会上题为《用新的文化发展观引领四川文化强省建设》的发言(发表稿有删节)。笔者在仔细拜读其文后心想:洋洋万言(实超5000言,如不删节,讲万言不知可否),提到新农村文化的只有400来字,而且只提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这一定是个好典型乡)。而对于《四川乡镇文化建设现状堪忧》(上已提示)一文提到的“四川省4800个乡镇中,尚有1250个乡镇无文化站,缺站率达26%,全省仅有极少数地区基本达到乡乡有文化站……经济落后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站较低,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站率仅25.1%,阿坝藏族自治州建站率为16.3%……”不知这位郑厅长在大谈“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八大文化建设亮点”、“三大文化建设基地”的时候,心中的思路有百分之几系在那些落后贫困的村寨!笔者举例比较并非有意指责我们的这位厅长,而是要向人们昭示另一个“两手抓,不是两手硬”的现象,如果将来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又出现另一个“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那农民就真的更惨了。

三、忧思呐喊

1、中央有《意见》,就怕下面不“当回事”

200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从六个方面分26条详尽地部署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如果各级政府把该《意见》真正地“当回事”了,农村文化建设还有什么困难?但是,时隔9个月了……怕就怕“中央政策艳阳天,到了省市阴了天,到了县里毛毛雨,到了乡里雨绵绵”(一农民语),我为农民祈祷:但愿不如此!

2、国家有《纲要》,祈望下面要“动真格”

9月13日,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和分管领导们,如果知道有这样一个《纲要》,那真是文化之福了。如果知道并看了还制定了相应的省、市、县《纲要》,且真正的“动真格”了,那真是农民之福了!我为农民们祈祷:但愿如此!

3、从“小康文化”联想“车轮”联想“脸”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求在文化建设方面,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的综合素质中除了健康外最根本的素质是文化素质,如果没有文化为本,其他素质又何从谈起,可以断言,健康的文化生活是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试问:广大农民在普遍无法满足自己精神食粮即文化生活需求的情况下能逐渐提高自己的素质并完成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吧?经济发展与文化精神生活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两者背离的现象日益凸现,严重地制约了广大农村建设小康文明社会的发展步伐,并已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但还没有被地方党和政府的大部分官员认同:他们的认同大多停在口头上。
2006年9月1日的《环球时报》刊文讨论“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强大挑战和压力”的问题,其中一些观点很有见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伴随文化的复兴,中国历史上历次强盛时期都经过了伟大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国近代至今面临的局面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复杂”。“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将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改革开放是近代开始的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一个特殊和重要的阶段,关乎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巩固,以及在文化进步方面能否达到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讲得够深刻了,怕就怕不一定能引起重视和关注,笔者所指的怕,是指部分基层政府中那些该关注的人不关注,应该重视的人不重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约80%,我们要建设新农村,那么建设农村的现代化文化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了。然而,如今农村文化的现实却令人不安。打个比喻: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或者说是农村小康建设)比做一辆车,物质文明建设是一边轮,且装的是一个充满了气的新轮胎,而精神文明建设这边轮上装的却是一个无气之胎,或者说连胎都没有装,新农村建设的这辆车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吗?再打个比喻:人的面孔有两片脸面,如果左边的脸上干瘦无肉,那么右边的脸上再嫩如凝脂艳若桃花,这会是一张健康的面孔?但是,这个连三岁小孩都明白的简单道理,不少基层领导和决策者却弄不明白,悲乎哀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重视农村小康建设,要建设新农村,必须有农村的小康文化体系相匹配,否则,建设新农村显然是……

4、拍案呐喊,写罢《道歉》写“调查”

今年初,笔者根据多年深入农村调查的深刻感受,写出了戏曲小品《道歉》,在县里演出后,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指责,首先是剧名有问题,哪有县长向老百姓道歉的,并要求改名。而我坚持认为,就因为县长道歉,政府的形象、党的形象才显出了高大而不改名。有的讲内容太直白了,对一些政府官员是名褒实贬。甚至还有的讲,那里的农民太无法无天了,他们有什么权力抓赌罚款,那是违法的!幸好还有人认为,农民根据村规民约禁赌也未尚不可,这戏才得过了政治关。好在该剧9月份参加全区“八桂群星奖”桂林片区演出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赞誉,并被区文化厅选为11月中旬参加全区决赛……不管人家怎样说,该戏的题材是真实的,是一定范围内农村的实况,是笔者久久压在心中的、真诚为农民鼓与呼的呐喊。写罢此戏,总还觉得在10余分钟的舞台上,远未喊完农民心中的呼唤,所以又写此文。

[戏曲小品]
道 歉
编剧:陶启兄
时间:当代初秋
地点:桂北某山乡古木村古樟树下
道具:椅、行头木箱、彩胡彩扇等戏剧道具
人物:
老村长:男,60岁(村)
李裁缝:男,40多岁(李)
庄 稼:男,40多岁(庄)
王媒婆:女,40岁(王)

[幕启:村用唢呐吹着哀怨的彩调曲,后台麻将扑克声起落]
村:莫吵了,都给我滚!唉——
数: 站在堂前把话论,台下各位听分明
我们村里调子班,清朝中叶就成名
三十年前唱调子,我当团长好开心
王三打鸟跑菜园,拿手戏是“三看亲”
戏中我演丁小哥,迷死好多姑嫂们[李庄出,庄拉胡]
后来选我当村长,转眼变了白发人
如今退职想唱戏,可惜调班——
合:[接跟尾唱]断了根——依呀嗬了嗨……
村:[对庄]哟哦!你也懂调子?
庄:懂点点,唱不好也拉不好。
村:唱得好也拉得好,演丁小哥你最合适了。
李:[拉村到一边]老村长,他不是你要找的丁小哥,是我给你请来的财神爷!
村:他是财神爷?[庄接电话]
李:这就是我昨晚,跟你讲的好办法。
村:抓赌罚款办调班。
李:对,他自己承认是庄家,你看他皮包鼓鼓的,手机也是高档的,肯定是个大老板。
村:买服装道具不愁钱了?
李:村长,好戏还在后头![耳语]
村:哦,有戏唱了?
李:有戏唱了……[音乐声中二人对舞,李舞下]
庄:老同志,你是村长?
村:老了,退下来了。
庄:那——你们村长在吗?
村:找村长讲情?没门!爽快点讲,这罚款,你愿交几多?
庄:什么罚款?他平白无故地把我叫来,你老人家又要罚款?这样做是违法的啵!
村:违法?哈…告诉你:村有村规民约,严禁村民赌博,我按村规抓赌罚钱,为的是恢复村彩调班,
活跃村里文化生活,我违什么法了?
庄:哦,我明白了:村规民约,严禁赌博,村里想恢复彩调班,老村长想要筹钱!
哈…这钱算我赞助彩调班!
村:五百块?是你自愿交的啵。我给你开罚款收条。
庄:哎…老人家,我再声明一次[一字一顿]:我是庄稼,但没聚赌,这是赞助款不是罚款。
村:你是庄家没有开赌?这是赞助不是罚款?噫,怪事怪事!
庄:老人家,我提点建议。
村:什么建议,你讲。
庄:恢复彩调班是好事,但不能乱罚款!有困难可向上面反映。
村:反映了,政府我都找了![交庄发黄的报告]
庄:[接念]《关于请求拨款扶持我村调班的报告》[翻下页]。请转文化局办理。请转财政局办理。
村:我多次找乡长送报告,乡长叫我找县文化局,文化局叫我找
财政局,财政局叫我找县长[苦笑]。我一个小老百姓,县长能给我钱?
庄:哦,原来是这样!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11:56:31 | 只看该作者
村:对了,罚款也好捐款也罢,看在这钱的份上,我就从宽处理。
但你得写个检讨,保证不再到山里来开赌,去,大树背后有桌
椅,检讨要写深刻点。[指树后庄下]
王:[推李上]李财源,你给我滚!
村:李裁缝,喊你去抓赌,你莫非反而被赌抓了?
李:老村长呃——
数: 王媒婆家搞赌博,麻将扑克四五桌
学生娃仔也占份,还有七十老太婆
麻将块钱点一炮,扑克一盘好几角
村:你那影响有多坏,那是公开搞赌博
王:数: 大帽子你莫乱扣,那纯粹是搞娱乐
村:数: 王媒婆你为什么,不另想法找娱乐
王:数: 可怜我们大山窝,能去哪里找娱乐
电视收台一两个,故事少来广告多
20多年没看电影,盼戏盼得眼泪落
农闲打牌图好耍,为何不让我们找娱乐
村:数: 找娱乐我不反对,你偏来点数数干什么
李:对啊…
村:王媒婆!毛主席老人家曾讲过,对于农村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
[王窃笑]笑什么?你懂吗?
王:我懂。老村长,如今生活好了,我们的肚子饱了,可我们心
饿眼睛饿呀!我们需要娱乐,因为我们是人啊,人是需要精神
生活的呀!这些你懂不懂?[庄出]
村:我…
王:[误抓庄]老村长,你拍胸口讲句良心话,你们这些党员和干部,
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没有?为群众想过没有?[见错抓,吓一跳]
村:我…我可是退休了的。
王:你干部没当了,可你还是党员啊!
村:我…我不是正准备,在村里恢复彩调班嘛!
王:调班散伙30年了,讲恢复讲了一年了,还不是句空话!
村:这…这能怪我吗?集体没钱上面不给钱,才想出这个傻办法,
抓赌罚款买道具嘛。
李:唉,没得钱,这戏——想唱也唱不成哟。
庄:唱得成,唱得成![众惊愕。从口袋拿出报告]老村长,你们的
要钱报告,我已批签了三千块,明天你到县财政局领款!
村:[接报告念]这个调班历史悠长,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批专款
三千块,扶持该村恢复调班。庄稼。
李:他庄家签个字就三千块,真是吹牛吹上天了!
村:[拉李到一边]噫,不对,李财源,听讲新来的县长姓庄,你是不是搞错了?
李:绝不会!一个大县长,那会一个人到这山沟来。
村:对……讲得对。不对不对,待我问清楚。请问,你姓庄?[庄
点头称是]莫非…你是新调来的县长?[庄点头]啊!李财源你瞎
狗眼了,你把县长抓来,你闯大祸了!我…[追打]
李:老村长,当时我在她窗外,看到个外地在打牌,我进屋一喊他
就跑,我一追追到村头外,那穿白衬衣的不见了,刚好他又进
村来,问他他讲叫庄家,又穿白衣…我才请来。
王:错了,那个穿白衬衣的,是收山货的刘老板。
村:唉哟,李裁缝,都怪你出的馊主意,抓赌罚款买道具,我今天
被你害惨了!
李:唉,都怪我,是我…我弄错了!
众:对不起,县长,对不起呀!
庄:是我这名字惹的祸,不怪你们。老村长呀,恢复调班是件大好
事,我全力支持你们。我这次深入乡村,一为调查落实中央《关
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见》,二为调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哦,对了,你看看,这是我刚才写的“检讨”。
村:哎,不看不看,写检讨的应该是我。
庄:哎,你就看看嘛。[强塞给村,村接住欲撕毁,庄阻止并示意
村一定要看,村看并念]
村:《关于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庄县长,是真的?
庄:真的。这是草案,回去讨论通过后,就按方案落实。
村:太好了…庄县长,刚才多有冒犯,我们向你赔礼!
庄:不…听了你们的一席话,我好惭愧啊!农民缺少文化生活,是
政府的工作失责,我要负有主要责任。我真诚地向你们道歉!
向全县乡亲们——道歉![村先众后感动地呼唤县长,后伴唢
呐唱:依呀子哪能喝了嗨——]
——切光——
发布时间:2006-11-06 13:28 来源: 文化传播网 作者:陶启兄
4#
发表于 2011-11-19 13:37:12 | 只看该作者
全州的官员们心思在干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6 13:47 , Processed in 0.0436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