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银发奔忙族"现象不容忽视 你家老人是否也赡父母抚幼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02:24: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门口随处可见这样的“银发接送族”。记者陈静 摄

七十二岁的陈模生正在照顾一百零四岁的母亲。记者秦紫霞 摄
     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四世同堂”的家庭增多,越来越多年逾“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在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没有悠闲地颐养天年,而在家庭中“重新上岗”,上赡父母下抚幼孙,甚至成为一家的“顶梁柱”。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一群体———
      “这边要装三个接口,书房的走线是单独的……”见到陈显中的时候,他正在指挥着装修工人装修。单凭他中气十足的声音和红润的面色,很难看出他已经是一个69岁的老人了。陈显中告诉记者,每天早上6点他就起床了,因为7点30分之前,他必须把当天的菜买回家,接着到新房给工人们开门,监工之余去跑跑装饰材料市场。午休的时间他要跑建材市场和各种家具装饰店,傍晚时分他就骑着他的自行车回家给儿子儿媳们做饭,晚上还要挑灯“补习”装修知识。陈老伯说,现在的他,比上班还忙碌。
      陈显中只是我市60多万60-70岁城市“银发奔忙族”的一个缩影。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70岁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越来越多的60-70岁的老人退而不休,承担起看护孙子、照顾老父母的家庭重任。
      古稀之年,父母、孙辈一肩挑
      镜头一:“我比上班还忙碌”
      早上6点20分,家住依仁路附近的宋建华就会准时起床,到七星公园里舞个剑,10点左右便直奔五里店女儿的家里。他要帮女儿买菜、做饭、还要帮忙打扫卫生。“她工作都很忙,回来的时候就中午了,我是我们家的管家和大厨。”宋建华笑着说。他告诉记者,虽然已经68岁了,但他做家务可是一把好手,连好多钟点工都不如他。11点45分,刚刚做好午餐的他,小心翼翼地把饭菜放好,写了纸条,提醒儿女如何热菜,接着将另一个锅的饭菜——— 炖冬瓜和蒸蛋,带回给自己家中94岁的母亲。
      中午12点20分,宋建华骑着一架女儿用旧了的电动车回到家,母亲显然已经等了许久,嘟囔着说:“要吃饭。”“今天炖了个汤,耽误了一下。”宋建华有些歉意地哄着母亲。喂好了饭,宋建华便帮母亲梳理了头发,陪她看着电视,直到母亲迷迷糊糊睡着。“母亲不愿意去养老院,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她?”宋建华说道。
      下午4点40分,宋建华又准时出现在了孙女的幼儿园门口,准备接孙女回家做晚餐……“每天就和上班一样,忙到傍晚六七点吧。”宋建华笑着说。
      镜头二:七十孝子百岁母
      “母亲身体看着一年不如一年了,不怎么说话,脑子有时糊涂,甚至有时候连我都不认识了。”72岁的陈模生一边给104岁的母亲喂水,一边说道。他告诉记者,母亲生了8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有3个已经不在人世。从1982年母亲就开始跟着他生活,现在母亲的日常起居都依靠他来照顾。“我母亲在家里待了一辈子,家务、做饭样样都是好手,就在前年,她还能自己洗脚。而今年,她的活动范围就只有床了。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陈模生说。
      每个礼拜五,陈模生都会帮母亲进行每周一次的排便(用中草药熬上一碗特制水,喝下之后能将一个礼拜的排泄物排泄干净)。每次母亲上完厕所后,他都要花上近两个小时给母亲洗个澡,换上床单,因为大小便会沾到衣服和身上。为了方便母亲小便,陈莫生还自制了一个可以移动的便盆。
      由于是百岁老人,母亲除了一般补贴外,每个季度可以得到秀峰区的高龄津贴450元,但这些钱对于上养老院来说远远不够。“我母亲也不愿意去,我现在身体还不错,就熬着吧,我用我的身体熬着,熬到照顾不动她的那一天。”陈模生说。
      陈模生家里也摆放着各种孩子的玩具,他告诉记者,除了照顾老母亲,时不时地照顾孙子,也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陈模生的例子并不是特例,许多已是儿孙满堂的老人还有着更高龄的老人需要照顾。
      “那时候条件差,生完孩子也就只能含块姜糖。”说起旧社会,已经五代同堂的102岁谭长凤老人就止不住地流泪。谭长凤说,她是抗日战争时期来桂林的,生了10个孩子,现在只剩下5个。子女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58岁,家里面的老人小孩占到成员的一大半。目前,谭长凤跟着58岁小女儿生活。“我们家子女中虽然我最小,但我也算是个老人了,还有孙子要照顾,再过几年可能不一定有那么好的精力照顾我妈了,好在她的身体不错,还能自己洗澡、烫脚,生活基本能自理,所以我们的负担不算太重。”但小女儿也坦言有些担忧,一旦母亲身体不好,压力就大了。
      “我们家里都是老人。”家住翠竹路的刘女士有些感叹地说。据了解,如今她与妹妹两人轮流照顾80多岁的父母,年近六旬的她们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地买菜做饭,陪父母吃饭,而她们各自的子女都在外地甚至国外。“要是老了,不能动了,我们也不会要求他们像现在我们照顾父母那样照顾自己,我们就去养老院。不给他们年轻人添麻烦。”刘女士表示说。
      镜头三:带不完的孙辈
      “以前想着退休后要好好休息享受生活,什么也不管去旅游。现在退休了,但是实际情况不允许我退下来。都是自己的亲人的事,能不管吗?”今年65岁的罗奶奶说道。罗奶奶告诉记者,她还有101岁的母亲在成都老家和弟弟一家生活,而自己和女儿、儿子在桂林生活。“我母亲都是百岁老人了,我也很想回去看她,但没办法,真的分身乏术,走不开。”刚刚将外孙女带到5岁的她,马上又要为即将出生的孙子操心了。“我和老伴两个人住,但每天他们都回来吃饭的,前天我儿媳妇说我带孩子带得好,过几个月孙子出生了也交给我带。不过想想也是,他们不依靠我们,能依靠谁?还好我身体还行,等过几年就带不动了。”罗奶奶告诉记者。
      退休之后照顾孙辈,似乎是每个老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每天,在我市各大小学的门口,下午4点半开始就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默默等待孙子孙女,他们或站在固定的角落,或来回踱步,焦虑不安地望着校门的方向,深怕错过孙子孙女。
      “银发奔忙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
      那么,为何六七十岁的老人依然忙碌,又如何帮助当下的老人“减负”?不少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李昌阳教授分析说,这样一个群体多存在于四世同堂的家庭。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实行以来,“4-2-1”结构的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数量逐渐减少,一些社会角色,如兄弟姐妹逐渐消失。夫妻、祖孙、父子等家庭角色成为主要社会角色,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家庭负担增大等问题逐渐凸显。而孙辈们忙着成长,子女们忙着打拼,高寿的父母们仍然健在,许多退休族在本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越来越多的“银发奔忙族”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
      此外,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传统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力度在随现实环境不断削弱,代际之间赡养、照料老人的能力日益弱化。”李昌阳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们可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专业工作或照顾家庭,但是,伴随着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政府与社会对老龄社会要有前瞻性的考虑与规划”,应该承担起给老人提供较为完善的“社区照顾”以及社会服务的责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发奔忙族”身上的负担。
      据资料显示,桂林目前是广西老年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其中高龄老年人口(80岁或80岁以上)比例超过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据今年6月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77.4万人,已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6.3%。其中60-79岁64.6万人,80-89岁的老人11.2万人,90-99岁老人1.4万人,100岁以上老人有388人。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调整使我国家庭的规模、结构、形式、功能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家庭成员的角色也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如何善待老人、如何让老人幸福地安享晚年,不仅仅是每个家庭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社会要关注与思考的一件大事。

    记者 秦紫霞 桂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5-16 05:19 , Processed in 0.05215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