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州茅埠王姓探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4 14: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州茅埠王姓探源

  发布: 2011-3-13 12:55 | 作者: 互联网 | 来源: 全州 | 查看: 4次 原始

   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据2007年公安部的大陆人口户籍统计,王姓目前有9288.1万人,是我国的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不含港澳台人口)。茅埠王氏也是全州大姓之一。

  “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古老的“姓”形成后较为稳定,“氏”则是后起的。当时,“姓”和“氏”是完全分开的。“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二者的功用不同。到战国时代,“氏”开始与“姓”融合,至汉代“氏”与“姓”已汇合不分。姓氏来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者,如唐、虞、夏、殷;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侯;有以封国为姓氏者,如齐、鲁、宋、蒋;有以官衔为姓氏者,如司马、司空、司寇;有以居地为姓氏者,如城、郭、园、池;有以族内排行为姓氏者,如伯、仲、叔、季;有以职业为姓氏者,如陶、匠、巫、卜等。

  “王”,三横一竖,代表天、地、人和自身。在我国自有文字之始,“王”尚未被用作姓氏之前,是国家统治者的最高称谓,是一国君主。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着名。茅埠王氏是太原王氏余脉。

   太原世系

  
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黄帝之后裔。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都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玄嚣之孙高辛氏,是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号后稷。

  传说后稷的母亲,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认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到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男孩扔到森林里去,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男孩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飞来了一只大鸟,停落在男孩身边,并张开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之后,姜原认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再抛弃他的打算,把他抱回家,抚养了。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几次被抛弃,所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字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亶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亶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

  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是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

  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敬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着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西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

   三槐世系

  
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佑,是太原王氏第五十八世裔孙,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于是名闻京师。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

  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佑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佑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4:14:42 | 只看该作者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文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两晋家声久,三槐世泽长”。这是三槐堂王氏家族传世的对联。凡是三槐王氏的子孙后裔,或居于望地;或远走他乡;或漂泊海外,但他们都永远不会忘记“三槐王氏祖”王佑庭前手植三槐的故事。 三槐王氏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歧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全州茅埠王氏家族起源

  
据茅埠《王氏家乘》记载:宋末迁自江西庐陵县,是太原郡三槐堂王姓之余脉. 茅埠王氏起源有二。二支王姓都奉三槐堂为系姓之祖。

  一支为文楚公世系,据《茅埠王氏家乘》记载:始祖文楚公迁自江南省苏州府(一说迁自江西庐陵县鹅公大丘),文楚公是宋末雷州刺史,文天祥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投亲与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之第七陂。文楚公二子长子焕卿,居第七陂;次子宣义居石田村。

  焕卿公以下世代是:焕世维持,三槐系均德,孔永孟仲胜,廷希学仕象,国正天心顺,邦安治继隆。

  宣义公以下世代是:宣光学思景,益秉永本明,自守遵洪启,正国昌世承,俊秀英滋荣。民国四年,茅埠王氏修通谱,从二十四世起,按五行相生取字辈,其字辈为:滋荣熙域镇,浻楷燮堂铨,淳朴营基钜,清模燕址钧,润柯辉陛锦,泽树焕墀镦。

  
一支为国祥公世系,据《茅埠王氏家乘》记载:始祖国祥公,为元初全州路一库使,迁自江西庐陵县。国祥公以下世代为:国甫芳宗世,仲廷本文才,仁尚邦汝植,炳增鉴鸿标,灿玉钱滋荣。民国四年,茅埠王氏修通谱,从二十四世起,按五行相生取字辈,其字辈为:滋荣熙域镇,浻楷燮堂铨,淳朴营基钜,清模燕址钧,润柯辉陛锦,泽树焕墀镦。

  
全州茅埠王氏世系浅考

  
文楚公以上世代家谱没有明载,但根据同治年间建成的文楚公祠碑文记载:文楚公迁自江南苏州府。因避世乱,投亲来全。郡望“太原郡”,堂号“三槐堂”。

  文楚公与三槐堂始祖王佑公相距约三百年的时间,有十五代左右的世系难于理清。根据《中华族谱集成》记载,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居汴梁,汴梁位于河南省(古代称东京),是北宋时的国都,是中国七大古都,现在称为开封市。

  南宋年间,王巩的儿子王皋(1081-1156),字子高,出生于广南(今广西),护驾宋高宗南渡,官太尉、柱国太傅。揭开了三槐王氏在江南发展的新篇章。王皋居官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州之获扁,是为三槐王氏南迁之一世祖。如此看来,文楚公很可能是王皋的后人。王皋与王文楚相隔约一百年的时间,依据此推算,王文楚有可能是王皋的孙子或者曾孙。也可能是侄孙或侄曾孙辈。

  另根据《湘浦王氏家乘》记载:吾宗自宋大学士巩公始迁居于湘浦故奉公为湘浦王氏之始祖。椐此推算,三槐王氏南迁始祖应为王巩而非他的儿子王皋。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文楚公要来全州投亲了。根据《湘浦王氏家乘》记述来看,在南宋时,王巩隐居于湘浦的事实已经为他的后人所发现。所以,作为王巩后世子孙的王文楚是应该了解自己的先人在北宋年间隐居于湘浦的情况。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投亲之举。由此可见茅埠王氏和湘浦王氏本源一家。此外,据了解,全州其它王姓也多源出太原一脉。

  王小滔于网上查询到此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1-5 06:50 , Processed in 0.04300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