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州古城中心历史名街——平江路上的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5 18:09: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州古城中心历史名街——平江路上的桥各有特色,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七座桥跨越,潘家桥、庆林桥、保吉利桥、胡相思桥、唐家桥、积庆桥、雪糕桥、寿安桥、思婆桥、苑桥等等,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

  1.苑桥

  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着录:苑桥《吴郡图经续记》:“苑桥、定跨桥,故传为阖闾苑囿游憩之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1964年改建,原为石拱桥,1981年修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梁桥。

  《平江区志》载:“1994年重建,桥长 6米,全宽19.5米,其中车行道12米,人行道12米,人行道南侧2.5米,北侧5米,梁底标高3.4米,为6米钢筋板梁桥,桥名由吴进贤书写。”

  2、思婆桥

  从苑桥步行124步便到思婆桥(《平江图》上称寺车桥)。过桥即到建新巷,一条很窄的小巷子。除了人和自行车可以通行外,其它车辆是无法过得去。故在现有出版的公交地图上是找不到它的大名.该桥为单跨石梁桥, 长11.2米, 跨4.4米,宽为2米,高约2.9米.东西二坡各有踏步,此桥建年不详.在<<平江图>>名为寺车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吴地记》:“资寿尼禅院,在县东南三百步,唐天福三年(903年)置”。尼姑俗称师婆,清初 桥名遂改师婆桥,后讹为今名。《吴门表隐》载,思婆桥西有董义庄祠,祀钦旌善行赠登仕郎秉玣,道光四年(1824)建。并祀处士乾初等于寝,吴廷琛记。思婆桥于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1988年重修为石拱桥。现为单梁石板平桥。根据建桥的石头为武康石,当是宋代遗物.由此推断据今已有八百年历史。

  3.寿安桥

  

  桥西通钮家巷,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上称寺后桥,因其位于资寿寺后,清同治年间改寿安桥。桥存武康石梁、为宋代构建。1960年拓修为条石平桥,1985年修建,桥宽 3.3米,长5米。桥形略有拱势,十分流畅,古桥老屋,临水大树,构成一幅优美的图景。

  4、雪糕桥

  

  位于肖家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雪糕桥:“范、卢、王三《志》均着录”。《红蓝佚乘》:“昔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所居在肖家巷,祠亦在焉。”《吴门表隐》:“张明居雪糕桥,有孝行,为对将。建武十三年(37),殉节于吴。”故名。又载:“中丞顾汧旧宅在雪糕桥。”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先后重建。原为砖石拱桥,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建为条石平桥。1985年10月改建,宽2.8米,长5.8米,仍为条石平桥。桥上有一座观音堂,大门紧闭.不清楚里面有没有菩萨恭奉?桥旁竖立一木牌,道出雪糕桥的来历:古时有一位书生住在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母亲,但家里很穷.一年天下大雪,母亲病重,呓语中断断续续要吃糕.病危的人何尝吃得下东西?只不过是呓语一个心愿罢了;但恰逢家里断粮,孝子只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变成一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的米糕(民间传说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否则不会在桥上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孝子故去后,乡邻就凑钱把他安葬在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之雪糕桥。不过也有人在私下捣鼓,如果隔壁乡邻平日接济一点,孝子家里至于断粮么?事后放炮不如事前搭桥。(如今观音堂已经是饮食店了)

  5.积庆桥

  

  位于大儒巷东端,跨平江 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宋平江城坊考》: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康熙《志》:[雪糕桥北]。民国29年(1940)《吴县城厢图》仍载为吉庆桥。原系石拱桥,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平桥,并改名胜利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载:胜利桥。宽 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28米。

  6、青石桥

  

  位于南石子街东端,众安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为苏军桥。清代名众善桥,又名苏锦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因青石桥于民国十年(1921)拆除,条石用于苏军桥,故俗又称苏军桥为青石桥。原为石拱桥,1960、1980、1991年三次重修为石平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仍载名苏军桥。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为石拱桥,桥名复称“青石桥”。

  07、众安桥

  

  位于悬桥巷东端,石平桥。宋《平江图》着录。《宋平江城坊考》:众安桥,范、卢、王三《志》均着录。案:此即通利桥洞中石刻所称之星桥。今讹“大新桥”。清代重修,又名大新桥。1983年改建拓宽,宽 6米,长7.6米。

  08、新桥

  

  位于新桥河西,贯通平江路。宋《平江图》载录为“北张家桥”。1999年平江区区域图载录为“小新桥”。《宋平江城坊考》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姑苏志》只着录张家桥一。同治《志》:「新桥,在众安桥东侧」。以地址考之,当即此。今讹“小新桥”。1960年重建,1984年修复为单孔条石平桥,宽2.8米,长4.5米。花岗岩条石栏杆。桥名镌刻“新桥”字迹清楚。

  09、朱马交桥

  

  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大柳枝巷河。旧名朱马茭桥。《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着录。通利桥拱石刻:「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阡贯,提举宝章判部郎中助钱贰阡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壹阡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右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佑十年十一月朔题。」据此,则「新」当作「星」,「交」当作「茭」。又载,茭,干草也。宋代在东北街周通桥以北建有栈桥,为北草场,因宋代重马政,而为之设局。交,应作茭,色紫,故美其名曰朱马茭。即此桥处为宋代喂马处。《吴地记》(曹林娣校注本)注释:“〈〈宋平江城坊考〉〉茭荐桥,录在通利桥前,疑即朱马茭桥。”清代更名朱马高桥。民国〈〈吴县志〉〉载:“朱马交桥在通利桥东侧。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建。”[宋淳佑十年(1250)重修过一次]。1982年重修。石板平桥,宽 3.9米,长6.2米。

  10、通利桥

  

  位于菉葭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宋《平江图》着录。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今为条石平桥。宽3.4米,长5.7米。

  11、唐家桥

  胡相思桥东侧,跨胡厢使河,为条石平桥。宋《平江图》着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康熙《志》:“胡厢使桥东侧。”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4年12月修复,宽 3.3米,长4.4米。

  12、胡相思桥 位于曹胡徐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着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康熙《志》:“通利桥北”。《吴门表隐》载,胡厢使桥南有古太尉堂(即二郎庙,又名园通院。),明弘治时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江西吉安僧德士,字静兰重修。宣统《吴县志稿》:「清源妙道真君庙,在平江路胡厢使桥南,名古太尉堂。」注云:“俗云灌口二郎神庙,亦曰杨山太尉堂。”

  平江河与胡厢使河交汇处的唐家桥与跨平江河的胡厢使桥联袂而筑,组成一对“双桥”。与蜚声中外的周庄“双桥”有异曲同功之妙。但始建年代却要早四百年以上。胡厢使桥是平江历史街区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桥。也是苏州古城内现存的七座古石拱桥之一。宋《平江图》称胡厢使桥,后讹为现在名称。

  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3年重修,1998重修后桥宽2.85米,长13.3米,净跨4.1米,矢高2.9米。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外沿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添了桥的立体感。桥面石雕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思想,劝人行善积德。桥西堍南侧金刚墙上有一“桥神土地”刻石,说明古代民间流行祭桥神的习俗。

  13、保吉利桥

  

  位于平江路与白塔东路交汇处,庆林桥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称“打急路桥”,清代更名。民国《吴县志》载:“打急路桥,今名保吉利桥,在胡厢使桥北。清嘉庆九年(1804)修。”《吴门表隐》载:“保吉利桥石幢上镌佛像,中刻七如来圣号。有座,甚古,中多经痕,唐时旧物”。1954年重建,加花岗石雕花栏杆。1983年加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宽 14.4米,长9米。

  14、庆林桥

  

  位于狮林寺巷东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名庆历桥,清代更名。《宋平江城坊考》着录。康熙《志》:“打急路桥北”。民国《吴县志》载:“庆历桥,在打急路桥北。”1985年10月修复石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2.75米,长4.2米。

  15、奚家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8:11:09 | 只看该作者
  

  位于麒麟巷河西口,跨麒麟巷河。宋《平江图》着录。《宋平江城坊考》载:奚家桥,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康熙《志》:「庆历桥东侧。」今名大罗家桥。《吴门表隐》:“宋善士奚仁三世居。曾孙慤,明初登榜。”案:建炎难,蔡隆兴倡义掩埋国殇骸骨或作奚公、奚婆,疑此即其所居。原为条石平桥,1983年12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宽 3.9米,长4.25米。石栏杆高0。5米。

  16、潘家桥

  

  位于潘儒巷东端,跨平江河。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年间修。”1981年定今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84年重修。为石级单孔拱桥,宽2.7米,长16.3米,花岗石栏杆,东西踏步17级。

  17、华阳桥

  位于平江路北端,横跨北街河。宋《平江图》着录。《宋平江城坊考》载:“范、卢、王三《志》均着录。康熙《志》:「通济桥北。」宣统《吴县志稿》:「刑部尚书韩崶宅,在北街华阳桥畔,绘《华阳新筑图》,中有种梅书屋,极轩敞。」石《志?金石门》「华阳桥桥洞题记,庆元四年(1198)九月建。」《吴门表隐》:「华阳桥洞碑,有「「圣宋庆元四年(1198)戊午九月十三日戊申,鼎新重建华阳桥」」,正书,二十二字。」又载有华阳桥人张文奎,事母至孝,割股疗母病。民国《吴县志》载:华阳桥,在通济桥北,宋庆元四年(1198)重建。桥于1983年重建,1991年又进行改建。砖砌水泥栏杆高 0.8米,桥南堍有条石栏杆,为条石平桥。1999年12月建华阳花苑时该桥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5米,长7.6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1-23 07:47 , Processed in 0.0517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