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林那些老厂之——电厂,废墟上重生的艺术之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18:03: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了隔壁贴在怀念桂林老厂,颇受触动。其实在大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旅游业闻名世界的桂林也曾经有大量的工厂,这些工厂曾繁盛一时,为桂林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剧烈和环保压力的增大,大批的老工厂相继倒闭,有些只留下破败落寞的厂房车间,有些甚至连厂房旧址也不复存在。趁着那些老厂还没被拆完,我也去探访了一下,拍下一些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也供我们的后辈了解桂林的历史。

先科普一下:桂林市区原有三个电厂——1.50年代的雉山电厂,即现供电局内;  2.瓦窑电厂,在环城南一路净瓶山桥南面,28路车电厂站下3.沙河电厂,在沙河路,下沙河村附近,现已改为宾馆,无公交车。

这次去探访的就是瓦窑电厂。
地址:广西桂林市净瓶路5号


关于桂林电厂(来源于《广西通志》)

  桂林电厂建于民国5年(1916年) ,初为商办,称桂林电灯公司,设于城东南文昌门外西侧, 装45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民国23年。桂林县政府接管电灯公司,易名桂林电气公司,装机容量增至225千瓦。 民国24年收为省营,改称广西电力厂桂林分厂。抗日战争爆发,部分工厂迁至桂林,用电急剧增加,国民党省政府先后拨来5台机组(1×100+1×50+3×300),分别装在乐群路和雉山岩。 至1944年,电厂共有发电机组9台,容量1425千瓦。日军侵占桂林后,象鼻山、乐群路、雉山岩3间机房发电设备遭破坏,民国34年7月桂林光复后,将被破坏的设备装配成280千瓦煤气发电机1台, 翌年5月恢复供电。民国36年,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价拨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台,于雉山岩装竣发电。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桂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张运棋为军事代表接管桂林电厂。此时电厂有发电设备810千瓦,年发电量163万千瓦小时。
     1951年6月, 桂林电厂修复了26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台,1954年——1958年,先后安装750千瓦和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台,1958年,桂林电厂发电设备容量增到2750千瓦。
     1958年,为适应桂林用电需要,自治区决定于瓦窑另建新厂 (现桂林电厂) ,装机容量2.4万千瓦。 由自治区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桂林市建一公司负责土建施工,水电厅机电安装工程处负责设备安装。 工程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装机1×6000千瓦,1958年6月开工,1960年建成发电。第二期装机1×6000千瓦,1967年3月15日发电。第三期工程装机1×1.2万千瓦,1970年元月投产。工程总投资1579万元。 厂房从东到西按主控制室、汽机间、除氧煤仓间、半露天锅炉房的顺序排列,主控制室设于主厂房外, 汽机间为三面封闭式,跨距13米,1、2号机纵向排列,3号机横向布置。锅炉房为三面敞开式,烟囱一座高60米,出口径2.43米。供水设明渠把漓江水引至厂区附近,建有水泵房1座。 设对外供热管道670米,并附设煤灰砖厂。开关站设35千伏出线5回,分别向大风山、良丰、东江(双回线)雉山岩等变电站供电,并经东江变电站与麻石、青狮潭等电厂联络。
     在瓦窑电厂兴建的同时, 1966年于市郊沙河村利用天然洞穴兴建沙河火电厂,装机2×1.2万千瓦, 1972年12月28日1号机组投产,1973年2号机组投产,总投资1802万元。由于污染漓江,设备锈蚀,运行不安全,1979年停产,机组拆迁梧州。
     主变压器两台, 共25000千伏安。1950—1975年,桂林电厂为桂林电网主要电源,对桂林市工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75年电厂同广西电网联网后,桂林市用电主要由电网供给。
     桂林电厂机组运行: 除1960年1号机组投产后,由于锅炉设备不适应燃烧区内劣质煤,曾多次出现事故之外,其余时间运行较好,并创造100天以上安全运行纪录8次。发电标准煤耗: 1949年为每千瓦小时2800克,1964年后降低到1000克以下,1985年为564克。1950——1985年累计完成发电量34亿千瓦小时,为建国前32年累计发电量的168倍。
     1985年末,桂林电厂有职工799人,其中工人548人,工程技术人员34人 (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管理人员94人,服务人员107人,其他人员16人。生产机构设汽机、锅炉、电气、修理分场和煤灰砖分厂。

电厂大门已经找不到,整个厂区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如果不说,你会知道这些废弃的空房子是昔日的桂林电厂吗?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8:04:20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8:04:11 | 只看该作者
电厂正大门不可考,我们沿路进来的路上有一栋将拆的小楼,墙上“初三”二字清晰可辨,应是电厂的子弟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栋小楼,设施简陋,与现在的学校真是地下天上的区别。
以前的老厂里上至学校,下至食堂,应有尽有,大家不仅在一起工作,也在一起生活。关起门来俨然就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这是计划经济时期最典型的工厂模式。

有多少老桂林人是从这样的子弟学校里成长起来的?





进入厂区。厂房已空,好多地面也以塌陷,当年墙上的标语已斑驳不能辨。但后人在墙上的随意涂鸦,却让倾颓的厂房多了几分后现代主义的含糊性和戏虐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5-14 14:03 , Processed in 0.05522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