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林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发展艰难 老师工资仅1600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9 20:27: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桂小学的校长曹燕正在整理刚刚添置的新课桌,为开学做着最后的准备。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仁河小学报名。
       8月进入尾声,七星区兴桂小学正准备迎来新的学期。这个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要生源的民办小学,在暑假期间淘汰了所有木制桌椅板凳,并添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在努力提升教学环境的同时,校长曹燕却又在为难以支付教师的五险一金而烦恼。
    在人口大迁徙的背景下,桂林市区像兴桂小学这样的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为市区22所民办小学中的主体。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它们中的大多数仍徘徊在勉强维系的境地。教学环境与质量和公立小学媲美,仍是它们步履艰辛的梦想。
    随着城镇化的重心倾向“以人为本”,今天在这些相对简易课堂里求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是明天的桂林市民。他们今天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就决定了明天桂林市民的素质。
    这些学校的生存状态,也值得我们关注。
    ●城里的简易学校
    桂林城西面的红头岭是一个农民自建房林立的城乡结合部。从宽阔的红岭路转入越来越狭窄的小路,最后通过一条没有名字的小巷,看到了一片开阔地前的仁河小学。
    学校位于一家废置工厂的二楼。1200来平方米的通间厂房刚刚刮过腻子,贴上了新的瓷砖。这里隔出的十多间教室,是400多名学生的课堂。楼前700平方米的空地,则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但除了两个篮球架没有更多体育设备。
    对经营了13年民办小学的校长王焕龙来说,这不是他的第一处校舍,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处。
    今年45岁的王焕龙曾是全州县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教了10年的书,后因民办教师的身份而选择离开,“进过广告公司,开过货车,当过泥水工,后来发现我还是适合从事教育。”
    2001年,王焕龙在虞山桥附近开办他的第一所民办小学,那时条件更为简陋,“租了一排7间民房,学生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第一个学期,这所小学只招到34名学生,收支一算,亏了3000多元。后来,随着生源扩大,王焕龙的小学经营渐渐步入正轨。
    2006年,看中这里更好的硬件环境,王焕龙从别人手中接过了仁河小学。
    “虽然每年要支出近10万元的租金,但这里(的硬件设施)还是没法与公立小学比。”王焕龙说,他也想自己买块地,建一个设施齐全的校园,给孩子和老师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但庞大的资金投入让他望而却步。
    即便是这处校舍,5年后合同也将到期。下一处校舍在哪,王焕龙心里也没底。
    兴桂小学校长曹燕则感慨自己的运气不错。2004年,她以每年10万元的租金,从村民手中租下了栖霞路北侧的4亩空地,建起了3层教学楼“村民后来跟我说,后悔把这块地租给我。以这个学校能承担的租金,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了。”
    尽管如此,4亩地的空间对于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学校仍显逼仄。为了给学生集体活动留下空间,教学楼前空地只有一角设置了两张乒乓球台和一个篮球架作为体育设施。
    与简易的硬件设施相对应的是,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一些。记者从几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了解到,老师的学历构成以大专、中专为主。
    ●兜底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
    虽然,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教学环境上比不了公立小学,但却不愁生源。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除雁山区外,桂林市4城区共有民办小学22所。记者走访了其中3所,基本都处于满员状态,且招生规模呈逐年上涨趋势。
    27日上午,胡春丽(化名)来到兴桂小学给儿子报名。硬件设施齐全、师资稳定、免学费,具有这些优势的公立小学本是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但几天前,她带着儿子去学区内的公立东江小学报名时却被卡住了,“因为无法提供去年的暂住证明,在场被卡的还有10多个。”
    无奈,胡春丽只能转而为儿子选择民办小学,手续相对简单许多——— 只要一个户口本。
    28日上午,陆陆续续有家长来到仁河小学给孩子报名注册。考虑到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以及隔代教育问题,这些年轻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倾向于让孩子在身边成长。问及为何选择民办小学,这些家长给出的理由大多与“五证”有关。
    按照相关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包括外来个体工商户)子女就读学区范围内的公办小学,需提供五证:务工人员及就读子女户籍证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务工人员由市公安局颁发的暂住证;监护人租住房一年以上的有效证明;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
    办理这些证明的手续繁琐,亦不是每个人都能开齐。比如,记者接触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部分从事装修、收废品、卖菜等工作。这些工作,似乎不容易找到地方开“证明”。
    “五证”门槛背后,是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开放后,公立小学现有教育资源已捉襟见肘的现实。
    目前,桂林市区所有的公立小学都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据秀峰区教育局统计,辖区内9所公办小学都接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其中4所外来生源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成以上,飞凤小学更是高达8成以上。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寄希望于市区公办学校能接纳完所有的外来生源,目前还不切合实际。
    对于这些无缘公立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来说,民办学校成为仅有的选择。
    桂林的民办小学分为两极,一部分俗称“贵族学校”,因硬件设施和软件甚至比公立学校更好而收费较高,普通外来务工家庭难以企及;另一部分是定位于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学校,它们学费便宜、入学手续简单、并选址于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区域。
    尽管属于市场化经营,但后者却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兜底的社会职责。
    ●艰难的发展之路
    一条“欢迎局领导来校评估指导工作”的横幅常年挂在兴桂小学办公室的墙壁上。每个学期,兴桂小学都要接受教育局的检查、评估。
    为了促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将这类学校纳入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范畴”。
    此后,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安全、收费、教学管理等方面愈加规范,但却在教学环境和质量的提升上遭遇瓶颈。
    尽管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不愁生源,连续3年被七星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民办小学的兴桂小学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
    曹燕算了一笔账:上个学年学费950元,近500个学生收入90余万元,20个老师和1个门卫开支50万元,扣除租金10万元,刨去10万元的水电和损耗费,再算上五六万元的书费,“所剩利润并不多,而这个暑假更换全部桌椅板凳和添置一个多媒体教室就花了10余万元。”
    曹燕告诉记者,即便是这微薄的利润,也是建立在老师平均工资仅为1600元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是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普遍待遇。
    上学期末,曹燕曾向教育局承诺,从新学期起给所有老师购买五险一金,但这意味着一下就要多出10多万元的开支,这让她有些犯难。“说句心里话,这些年没有五险一金,老师们可以告我的,但老师们也知道学校的经营情况,都不容易。”
    对于在兴桂小学任教10年的英语教师蒋丽玲来说,这样的工资待遇让生活并不容易。她的很多同学,都通过这一渠道转入了公立小学。
    王焕龙告诉记者,在目前高校就业难的形势下,1600元的工资在桂林招聘老师还不算太难,但要以这么低的工资留住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并不容易。难以积聚的师资力量,成为民办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道坎。
    不过,更让王焕龙担心的还是场地的问题。因为盈利能力较差,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租用厂房、居民房作为校舍,硬件的限制和不稳定的租赁关系甚至左右着学校的存亡。
    据城区教育部门介绍,2008年,七星区狮子岭小学由于教学场地简陋、场地租赁合同到期等原因申请停止办学;2009年,象山区佳林小学由于校舍安全不达标等原因,被吊销了办学许可;2009年,叠彩区德才小学由于场地原因申请停止办学;2011年,秀峰区益民小学因校址存在重大危石隐患,被吊销办学许可……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的未来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人口迁徙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产物,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是民间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一个“对策”。公众和舆论聚集在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身上的目光,关切的其实也是这些随父母奔波的孩子的教育。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曾明确要求流入地政府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实际上,桂林这些年也为此而努力,而现有学校扩容成为一个重要的举措。
    以七星区为例,公办小学已连续多年以扩班的形式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并逐年增长:2009年扩12个教学班,2010年扩17个教学班,2011年扩20个教学班。在扩容的同时,为了教师资源能够跟进,如今市区公办小学几乎都有校方聘请的老师。
    2012年,为了吸收益民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秀峰区也投资450多万元用于在飞凤小学增建教学楼和购买教学设施设备,并新聘20名教师。
    与此同时,桂林也有着更长远的谋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的《桂林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2011—2020)》明确了当前及今后10年桂林教育改革的总体方略和发展蓝图。其中,配套建设更多与城市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公立中小学校,是缓解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
    此外,按照规划,各县区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乡镇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孩子同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家长放心送孩子就近入学,以缓解城区学校的就读压力。
    从市教育局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在市区户口学生人数每年基本持平的同时,4城区(雁山区除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每学年的新生报名人数比当年的毕业生要多出千余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0:27:33 | 只看该作者
不容回避的艰难挑战

    陆汝安

    每一个来到城市的乡下孩子,都有人生梦想。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希望将来长大后也能有体面的工作,有美满的家庭,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城里的孩子在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这一庞大群体,他们也在编织自己的梦想,追求着自己的追求。

    要实现这一切,教育是基础。如果没有正常的教育,这些乡下孩子就会集体输在起跑线上,人生上升通道就会变窄,成功几率也会大打折扣,而很多乡下孩子的梦想,也许就只能永远是一个梦。

    当然,我们理解当下教育所面临的艰难。中国当下的城镇化,是世界范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镇化,面对大量涌入城市的乡下孩子,城市原有的教育资源难免捉襟见肘。要让所有的乡下孩子立即都能享有优质平等的教育环境,恐不太现实。

    我们也无意否认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存在价值。确实,这是“中国社会发展人口迁徙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产物”,存在即是合理。对于现有不足的公办学校,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不失为有益的补充。

    但是很显然,为了千万进城乡下孩子的未来,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种进步,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供给上,也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大投入,来增加公办学校、师资的数量、规模,尽可能地吸纳更多乡下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可喜的是,桂林市区规划要在2015年前新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应该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之举。

    另一方面,进步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就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努力打造公平的义务教育环境。因此,在加强城市公办教育的同时,也应合理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乡下学校的扶持,使得各类各级义务教育学校都能享有相对公平的办学条件,缩减城乡差距,缩减公办民办差距。

    这是进城乡下孩子的愿望,也是所有孩子的愿望。对于任何一个旨在实施“人的城镇化”的城市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艰难挑战。 首席记者龚亮勇 文/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20:27:29 | 只看该作者
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需要这个城市在教育支出和资源分配上作出更多的努力。而在短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兜底功能还难以被完全替代,旨在提升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的管理和扶持,也同样迫在眉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5-10 17:49 , Processed in 0.0565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