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是七夕,你知道老桂林人的“七夕”是廊子过的没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3 21:4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这个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却没有太多传统的味道,它被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所淹没,被不少人称为西方情人节的“翻版”。
      之所以称为“翻版”,是因为它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精神,在公众的认知中,中秋节有月饼,端午节有粽子,而七夕给我们留下的似乎只有变味的“爱情商战”。
      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
      从上星期开始,但凡翻看报纸、打开电视、刷新网页,关于七夕节的话题还真是不少,但无论是在商家还是市民眼中,七夕却有着尴尬的身份标签——— 又一个“情人节”。
      昨天,街头不少商家将“喜迎七夕情人节”、“甜蜜情节人”等宣传广告摆放在门口,促销宣传,有些西餐厅还打着“中西合璧”的宣传来推广“中国情人节”。还有房地产商喊出“情定七夕”、“浓情七夕,为爱筑家”等口号,吸引眼球。
      市内不少星级饭店也推出了“浪漫双人套餐”、“烛光晚餐”等项目,与西方情人节时的促销手段几乎一模一样。
      古南门几家花店昨天收到了不少订单,说到七夕送花的意义,老板表示:“七夕节送花和2月14日情人节是一个意思,是有情人之间爱情的见证。”
      面对商家努力塑造的“中国情人节”,消费者如何看待?
      市民曾女士认为,七夕节虽说是“中国情人节”,但庆祝方式却与西方情人节一模一样,没有什么特色和内涵。市民邓先生说,他已经接连3年在七夕节送玫瑰花给女朋友了,两人吃饭看电影,没有什么新花样。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如今的七夕节无非是在鲜花、巧克力和烛光晚餐中度过。
      简单“翻版”缺乏个性
      一味让七夕节披上浪漫的外衣,让这个传统中国节日失去了内涵和个性,成为了西方情人节的简单“翻版”。
      昨天下午,大摩百货工作人员正在商场内布置七夕节的活动现场,为年轻男女们设置了诸如“喜鹊传书”、“鹊桥相会考牛郎”等环节。商场企划部邹经理说,近年来,每年“七夕”他们都会推出各种活动,但无论是投入还是效果方面,“七夕”都比不上“2·14”情人节。“2月14日的情人节是重头,我们的投入会是‘七夕’的2倍,而且持续时间也更长,收到的效果也更好。”邹先生表示。
      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姓蒋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过七夕节的市民很少,七夕节是从5、6年前渐渐兴起的,一直以来以“情人节”的模式进行定位,不过从商场的人流量和当日销售情况来说,西方情人节一直遥遥领先七夕节。
      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让很多市民也对“七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想过就过,不想过就算了,也不是太重要的日子。”市民刘小姐说:“七夕节,我觉得过不过都无所谓,没太大意义。”
      对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徐赣丽认为,由于大众对于七夕节的内涵挖掘和了解不够,加上商家只重商机而忽略了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所致;同时,“七夕节”缺少一个为众人所熟知和认同的“节日载体”,而这种节日载体的缺失,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
      “提到2月14日情人节,人们自然想到玫瑰花、巧克力这些标志性的礼物,这跟情人节的来源和本身的节日内涵有关。可说到‘七夕’,似乎就缺乏代表性的礼品,东方风情被完全“淹没”在西方浪漫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徐赣丽说,比如提到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就会想起粽子、月饼等“节日载体”。
      老桂林人的“七夕”怎么过?
      民俗学家介绍,中国的七夕节有着很多独特的习俗,即便在桂林也有着一套传统的过节方式。但可惜的是,市民知之甚少。
      桂林民俗学家姚古介绍,七夕节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七月初七的前一夜,女孩子们就围坐在一起,像摆展览一样,把平常各人做的针线活统统摆出来展示:香包、手巾、围兜、鞋子……评比哪个的针线活做得最纤巧仔细,富有创意。同时还要进行“穿针引线”比赛,手拿七根绣花针,七根彩丝线来穿针,看哪个最先穿起来,那她就算“乞”到“巧”了。
      姚古还说,七夕那天,上了三岁的女孩要穿耳坠留针眼,到了十二岁就好戴耳环。七夕晚上,未婚姑娘都会到南瓜棚底下讲悄悄话,拜月下老人,为了表示虔诚还有洗头的风俗,桂林姑娘会用橙子叶烧水洗头,取意“心想事成”。
      另外,七夕节里吃的也很讲究。以前桂林人会在七夕节吃蕉叶粑,寓意是“如胶似漆”,还要吃蓑衣蛋,寓意“风雨同舟”,吃糖果要吃云片糕,有“纤云弄巧”之意。
      这些传统的七夕节内容,在如今几乎寻不到踪迹。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老的东西不一定每一件都会保留下来,推陈出新无可厚非。但如果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号,而没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内容,这绝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姚古说。
      “七夕”传统内涵有待发掘
      广西师大法学院社会学教授肖富群认为,“七夕”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国人所重视,对于这种传统节日,人们在记忆、仪式和风俗习惯上都存在传统价值观的断裂。如今,由于商家宣传和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七夕”又唤起了大众的情感诉求,但此时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却发生了一定变化。
      肖富群说,把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也有它的道理。如今的“爱情商战”,对逐利的商家来说,这是难得的促销噱头。然而,这背后也折射出老百姓对情感的珍视,神话中牛郎与织女之间曲折而忠贞的爱情是我们所向往的。老百姓一般不会考究“七夕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但会珍视忠贞的情感和美好的事物。
      不过无论如何发展,作为传统佳节,“七夕”首先需要做到回归。节日都是本土化的,非本土化的节日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必须要挖掘、发扬传统七夕节包涵的文化和价值,避免注入太多中华文化以外的东西,甚至成为“中国情人节”。
      肖富群建议,让市民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了解和认同,需要各方努力。文化学者对七夕节、七夕文化传统的追根溯源式的历史性、科学性考证、考察与解读;各级教育机构、新闻传媒对七夕节、七夕文化传统及时、正确、多渠道的传授与传播;政府部门可以规定节假日以及提倡七夕节的一些其他仪式,以增强百姓对七夕节的认同。商家也不能仅仅看重节日的经济效益,应该在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
      记者秦宇华 蒋璇 刘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21:45:07 | 只看该作者
链接
    传统七夕节耍什么
    “七夕”又名“乞巧节”、“双七节”或“女儿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七夕无疑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但七夕节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却日渐式微。
    历史上中国民众过七夕,会猜灯谜,做女红,作诗填词,剪纸绘画,品茶对诗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短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七夕节?

    陆汝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心理诉求和情感诉求,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形式也会不断变化。比如说放鞭炮,曾经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寓意辞旧迎新。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日浓,国内很多城市先后出台禁止或限制燃放鞭炮规定。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的回归,民间对于春节燃放鞭炮呼声又起,为回应这样的民间情绪,已有一些城市程度不一地放松禁令。
    对于鞭炮这种反复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心态变化。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由于长期积弱,面对科学昌明、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自卑、否定。而在我国国力居世界第二的今天,经济上的强大带来了文化上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
    因此近年来七夕节日益受到重视,也并不奇怪。有论者认为七夕节是商家炒作起来的,无关传统。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商家炒作不假,但如果没有民众的追捧和呼应,一个巴掌怎么打得响?
    当然,既然是传统节日,就应该有传统节日的模样。我们并不反对给七夕节注入新的内涵,比如移植西方情人节的一些习俗,给年轻人多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亦无不可。但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传承,不要把七夕节原来的内涵和仪式都丢掉。
    当然,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不可能一股脑照搬。如今,懂得针线活的女孩已经越来越少,勉强叫她们去比赛针线活,恐也不太现实。能不能换一种更符合新时代的形式,比如走秀、舞蹈、唱歌等等?形式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让女孩子们通过一定的仪式,秀出自己的风姿,秀出自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有了丰富的内涵和仪式,七夕节才成其七夕节,而不仅止步于西方情人节的翻版。这,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七夕节。
2#
发表于 2013-8-13 21:44:53 | 只看该作者
路过,看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4-11-6 15:36 , Processed in 0.04833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