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北大地,在著名的湘桂走廊,在广西北大门,有一颗光彩夺目的世界级旅游名珠,那就是被誉为“八桂第一县”的广西全州县。据史书记载,全州县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当时为洮阳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是广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
自秦始皇到清期,受四次国内大的移民潮影响,湘桂走廊北面的全州县是必经之地。全州县“南临天池,东枕沧溟,西驰牂牁,北走洞庭”。历为南北要冲和攻防险地。
全州县有二千多年的建成历史,自秦至清,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四次移民潮影响最久、最深;这里还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之地,拥有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魅力。
秦始皇时期岭南有三郡:零陵郡、桂林郡和钦州郡。当时的全州县隶属零陵郡。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全州县南面开凿兴安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在历史上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公元前223年,秦“南征百越之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文化与全州县乡土文化、岭南文化的对话,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科技文化与洮阳文化的沟通、交融,随着中原人经过洮阳城的首次南迁,粟、稷、忝、豆等农作物开始传入全州。耕作技术、生产工具、手工艺、饮食、服饰、语言、礼仪等农耕、民俗文化也经湘桂走廊,传播到岭南各地。
汉代,是全州县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原文化真正植入岭南大地的时期。汉政权为了加强对岭南各地的统治,把三郡扩大为九郡,通过汉军南征,实现了长达2000多年的稳定统治,汉军南下,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起义,形成了汉代二次南迁高潮。
向南迁徙的第2批中原人,看上了富饶秀丽的全州城,将先进的铁制农具、手工艺、农耕技术、饲养技术传入全州。自西汉设县,至南北朝,中原先进古代科技文化逐步传入,古洮阳----全州县初具规模,并已开始成为桂北地区的历史、人文中心。
到隋唐时期,中原民族南迁势头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受唐代封建王朝经济与文化的鼎盛时期影响,这里有建于唐代的“楚南第一刹”湘山寺。从位于湘江边的寺门前到湘山寺妙明塔,至今仍有大量的历史人文遗存。
在宋代,特别是从北宋末年至南宋灭亡,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南侵,北方蝗灾,黄河决口,不仅士吏南逃,普通老百姓也纷纷南下寻找生活出路。就在此时,瑶、苗、侗、回等少数民族相继入湘进桂,出现了继秦汉以后北方人向全州的第三次移民潮。
到了明前期,由于明政府轻徭薄赋,惩治贪官,大兴屯田,鼔励垦荒,兴修水利,使各族各地经济迅速发展,岭南各地封建经济、文化也出现短暂繁荣。 燕窠楼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存于永岁乡,为蒋姓祠堂牌楼。高12米,宽8米,上四下三七层飞檐,雕绘细致。 整座牌楼不用一根钉梢,由324根榫木卯装而成。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 ,至今完好。因悬空楼雕如燕窠,故名。明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书写槛联云:“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
明后期,发生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大量流民涌向岭南,进入全州,形成历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在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的湘山寺,削发为僧21年,人称苦瓜和尚。留有石刻兰花图。清康熙皇御笔亲题崖刻:寿世慈荫。寺中,妙明塔、寿佛殿、放生池石像群雕保存基本完好。据文物考证:古舜王、汉刘邦、宋徽宋、高宗、清康熙、乾隆、太平天国洪秀全、还有当今的毛泽东、邓小平等数不清的风流人物,都到此指点江山。
全州县世界旅游名珠,不是凭空捏造,更不是空穴来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可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繁荣又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世界的旅游必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只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旅游,才更具长久的吸引力。悠悠的湘江、灌江、万乡河,三条河流环绕县城,三江汇流处也在城东,三江口平静如镜,宽阔浩渺,壮丽秀美。世界旅游名珠的两大特质:
一是山水秀美怡人的自然景观;
二是厚重的历史人文遗存。全州县都具备!
笔者以为,唯有青山秀水和独具文化魅力的人文资源产品,才能充分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需要。可以预见:全州县欲打造世界旅游城,亊半功倍,只须有江苏无锡市灵山大佛公园三分之一投资,即可建成熠熠生辉的全州县世界旅游名珠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