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义武和他的“过山牌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 00:3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义武和他的“过山牌子”

    ▲唐义武老人在弹奏地方俚曲

    ▲唐义武为“过山牌子”记的谱


    □蒋咸喜 文/摄(桂林日报2013年7月29日第7版
    “过山牌子”是全州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据县文化部门统计,全县有1200班“过山牌子”优秀乐手,熟悉此术的乐手有2347班13647人,略通此术的约9万人。由此可见“过山牌子”深受百姓喜爱。
    笔者为探究竟,近日到全州老家拜访了民间艺人蒋昌培、鄢灿辉师傅和被称之为“艺怪”的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陶启兄,而他们却又向我介绍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唐义武先生。
    唐义武先生已年逾古稀,他学习研究“过山牌子”文化已60多年,为100多首“过山牌子”记谱,统一了“曲牌”,拥有民间弟子近2000人,被称为全州当今民间乐手的“祖师爷”。

    老人一生平凡而又传奇。他出生在全州安和乡大塘村的一个贫寒农家,这个穷得连裤子都没得换的“看牛奶崽”受村里艺人影响,从小就喜爱音乐艺术。他11岁时就用鸡肫皮(即鸡内金)、鞋线、棕丝等做成一把土二胡练习俚曲,并拜师学艺,游艺乡间。15岁时参加全县举办的农村业余彩调大赛获二胡表演一等奖。因才艺出众,次年被调到县文工团并得到高师指点,学会了板胡、洋琴等乐器。因无钱买票爬墙头偷看桂戏,这个多才多艺的穷小子被县桂剧院领导相中,并破例录用他任左场“二把手”,很快他又坐上“主胡”位子。他利用下乡演出的空闲,偷学了小号、单簧管吹奏。“文革”时县桂剧团解散,组织上只留下了他这一颗“火种”。“文革”结束后,他在领导的支持下,设法努力恢复了县桂剧团,多次获得县、区、国家级的演奏奖,并担任桂剧团团长多年。退休后,他仍然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艺术,他大胆创新,先后培养了多批民间乐手,并赋予“过山牌子”新的时代文化内涵,使之在乡间这块沃土里继续生根、开花。


    老人谈起“过山牌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过山牌子”是全州当地俗称,也称“筒鼓牌子”,其演奏的母曲首先是由汉唐时期中原的一些民间艺人传入全州的。后来通过先辈艺人兼容当地民间俚曲及戏剧音乐,在千百年的优胜劣汰中演变成现行的一百多首有独特韵味的唢呐“曲牌”。其吹奏艺术虽然没有北方唢呐高超的技巧,但通过打击乐的配合,吹奏运用轻重快慢的变化,却能更深刻地展现出喜、怒、哀、乐的音乐情感。
    全州“过山牌子”是由首席呐子、次席呐子(兼小锣)、司鼓、大锣、大钹五个乐手组成的小乐队(俗称鼓手师傅)。它分工明确,司鼓是乐曲中轻、重、快、慢的总指挥,首席呐子负责“发头子”(即引子)和吹奏曲牌的高八度,次席呐子则负责吹奏低八度,两支唢呐同时吹奏起来就形成了简单的“八度和弦”了。
    千百年来,全州城乡每逢红白喜事,主家首先要请一班鼓手来家“坐堂”热闹,这班鼓手就叫“坐堂鼓”。主家的舅舅或老表请来的鼓手就叫“水源鼓”。主家的女、侄女、外甥等请来的鼓手则叫“客家鼓”。
    鼓手进场后吹奏的第一曲叫“起鼓”,曲牌规定为“一根枪”或者“上马台”。起鼓后由司鼓者烧香化纸,以奠祭促进梨园发展的奠基人“唐明皇”以及拜师过的已逝先师。喜丧事结束时要“收鼓”,收鼓曲牌规定为“万年宽”。俗语云:“起鼓一根枪,收鼓万年宽”。
    “过山牌子”的吹奏有“七音八调”。七音是:五、六、工、尺、士、上、合。八调是:正、平、格子、樊、番、六字正、六字平、尺六调。
    “发头子”(引子)由首席呐子决定曲牌、调式、自由节奏的乐句。曲牌结束是分调式统一吹奏的五个结束句。
    全州人办喜丧事都有二到三个正餐,开席前由“坐堂鼓”打“开台”,紧接着由“水源鼓”来“发点”以增加席前热闹气氛。“发点”一般要吹奏“大开门”、“点将”、“泣颜回”、“泣颜回青板”、“风入松”、“草鞋板”、“大过场”,也可吹“文武九腔”、“甘洲歌”等,吹完“尾声”后“发点”结束。席间每喝一杯酒都要吹奏一个小曲牌,如“么片”、“小玉美人”、“南正宫”、“小八板”、“三句半”、“上天梯”、“继木花”等以助酒兴。
    红喜事可吹奏“新春红”、“喜相逢”、“四季逢”、“桂枝香”、“凤凰鸣”、“月林好”、“双蝴蝶”。新娘上轿前一定要吹奏“离娘子”,否则新娘不会上轿。
    打寿鼓也有“起鼓”、“打开台”、“发点”的过程。拜寿时要吹“老年高”、“江流水”、“坐堂园林好”等曲牌。九十岁以上的还要吹“寿诞开”(也叫“三化子”)和它的青板。
    老人还讲述了传承“过山牌子”文化的一些担忧:现今从事“过山牌子”的艺人大多是六十岁以上,年轻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都对这一文化艺术不感兴趣。千百年来,“过山牌子”又是由师傅口传身教流传下来的,学的都是“当当”牌子。从来没有系统地记过谱,加之各地域在吹奏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给传承带来了困难。
    使他欣喜的是抢救性挖掘“过山牌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了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州的该项表演艺术已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该县也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今年县文化局还组织人员对全县18个乡镇的数千个村庄的鼓手班子进行了普查登记,共挖掘搜集整理出“过山牌子”乐曲121首。老人专门为搜集的这些乐曲记了谱,统一了“曲牌”,解决了“过山牌子”传承的难题。目前县文化局正在整理编撰全州“过山牌子”《荟萃》选辑100首,准备为申报国家级艺术(唢呐)之乡冲刺。
    谈到这些文化瑰宝得到了保护,唐义武老人夙愿得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1-22 00:38 , Processed in 0.0736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