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垃圾堆里淘出好多“宝贝”,七八成新的衣裤、棉被、家电都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1 12:5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 周文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旧物品越来越多地被丢进垃圾堆里。3月2日,家住在临桂县城、平常在人民路周边捡垃圾的拾荒者阿金向记者感叹说,好好的衣服和裤子,就这么丢进垃圾桶里,有的废品收购站又不要,好可惜!
      近日,记者通过采访我市部分小区的环卫工人、拾荒者和部分垃圾中转站、回收站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能捡到一些还蛮新的衣裤、棉衣棉被和家电等,让他们感觉扔这些垃圾“太浪费了”。
      为什么这些仍有价值的物品被白白丢弃?被丢弃之后会被怎样处理呢?这些“奢侈”的垃圾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问题?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垃圾堆里淘出“宝贝”
      五六成、七八成新的衣裤、棉被、家电,什么东西都有
      “你讲的还蛮新蛮好的旧衣裤、旧鞋子垃圾堆里肯定有,我们清运垃圾的时候经常看到。”3月3日下午4点多,在六合路垃圾中转站,几位负责街道或小区垃圾清运的环卫工人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
      “春节那段时间比较多。”几位师傅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们看到了不少还蛮新的衣服、裤子、玩具,还有电磁炉等被丢到垃圾堆里,“大部分是五六成、七八成新的,旧衣服、旧鞋子、旧手机、旧音响、旧电视,什么东西都有。”
      “有些比较好的衣物,如果合适,就拿回家自己穿了。”工人师傅说。而让他们感觉有点可惜的是,有些不合适又蛮好的“宝贝”,如果没有渠道卖,就只好“当垃圾运走了”。
      负责街道清运的陈师傅告诉记者,在一些小区,特别是高档小区里面,这样的“宝贝”有很多。
      3月4日早上9点多,施家园社区的一小区旁,记者碰到正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的鞠师傅。在居民的垃圾篓里,他总是习惯性地事先随手翻动两下,然后抓起已经系好的垃圾包,踮起脚尖在垃圾车边上撕开包,查看里面有没有一些能回收的“宝贝”。
      当天,记者跟随鞠师傅收集完几个单元楼门口的垃圾,除了一些剩饭剩菜、瓶子等,并没有发现什么宝贝。不过,他告诉记者,平时也经常能捡到一些几成新的衣裤、棉被、手机和玩具车等,什么好东西都有。
      鞠师傅说,春节那几天,他还在一户居民楼下捡了一个七八成新的电磁炉,“有一点点坏,我拿回家修一下就能用了。”
      50多岁的阿金家住临桂县城,平时靠捡些垃圾补贴家用,是城市的拾荒者之一。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他们往往是分到垃圾“宝贝”第一杯羹的人。每到晚上12点左右,等周边市民都已休息,阿金便带着麻袋、铁夹和手电筒,到附近居民区和铺面去捡垃圾,一直到天亮。她告诉记者,有好多衣服、裤子、家具还非常新就被直接丢进垃圾堆里,“有时衣服捡回家想给两个女儿穿,但她们都大了,说什么都不要,还让我丢掉。”阿金遗憾地说,她常去的废品收购站又不收布料,“那么好的衣服丢掉,好可惜。”
      “奢侈”的垃圾流向哪?
      捡回家里自己用、卖给废品和旧物收购站经处理再利用、直接当垃圾处理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捡到过这些“奢侈”垃圾的环卫工人或拾荒者都表示,如果这些“宝贝”适合自己穿或适合自家用,首先都会拿回家清洗或修理后自己用,比如说一些衣服、鞋子、作业本、玩具、家用电器等。不过,这在他们能捡到的“宝贝”中比例很小。更多不适用的物品,有的就直接当垃圾处理掉。
      在小区里负责清运垃圾的鞠师傅告诉记者,对于一些能用的物品,他们会通过分类,根据新旧或磨损程度,有的当废品论斤数卖给一些废品收购站。如果物品质量较好较新,他们也有销售渠道,就按数量卖给专门收购旧物的人,例如,卖一些旧衣裤、旧鞋子、旧家电等,不过卖价一般都非常便宜。而收购旧物品的人,将这些物品经过维修和清洗等处理后,就拿到市里和一些县乡的跳蚤市场上卖。
      3月5日下午6点多,记者在东江菜市后的街巷里见到专门收购兼卖旧衣服的李阿姨。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摊,地上垫了蛇皮袋,上面堆了一些皱皱的或发白的牛仔裤和少量的品牌运动裤;地摊上搭了架子,上面挂满了夹克、毛衣和运动服等,有些泛着黑点,有些看来还很新。
      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在那里卖旧衣物有好几年了,同在菜市旁做的还有两家。因为做的时间长,周围的居民和捡破烂的平时有什么旧东西也会卖给他们,一两元一件。他们经过清洗,三五元左右将其卖出去。“主要是做苦力的人买来做工时穿。”
      “干这一行利润太低,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一个月一千元都挣不到。”李阿姨说着开始埋怨。当天她也只卖了几件衣服和一条牛仔裤,其中牛仔裤也只挣了2元钱。
      “一件衣服收购回来,光清洗不说,有些还要上个拉链、钉个扣子等,但利润却只有两三元。”李阿姨今年58岁,退休多年,她坦言做这个生意主要因为家就在附近,自己找点事情做,顺便补贴家用。
      3月6日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位于六合路的旧物品跳蚤市场。市场内旧家电、旧书、旧家具和旧工艺品等摆了10多摊,但来逛或询价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中老年人。没有生意,摊主们大多集中在一起打牌、聊天。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个仍在“坚守”的摊主,他们大多感叹,买旧货的人越来越少,利润薄了,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为了证实摊主们的说法,记者还专门询问了在一旁卖电池的老板,他也表示,平时没什么生意,很多人都是做了之后没利润就转行了。
      “宝贝”为什么被白白丢弃?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商业繁荣,“过度消费”引发“过度浪费”
      明明有些物品还能使用,为什么会被轻易地丢弃成为垃圾、进而变成环境的负担呢?
      六合路垃圾中转站的工人师傅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垃圾堆里“宝贝”多通常比较集中在春节前后、季节转换、学生放假和居民搬家等时间段。根据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春节前后,总要添置一些新衣服、玩具、家具等物品,不可避免要丢掉点旧的;季节转换时,一些爱美的女性就会丢一些旧衣物腾空衣柜;而学生放假和居民搬家时,许多带不走或不方便带的,就只能选择丢掉,于是垃圾堆里就凭空多了许多没怎么用过的作业本、课本,以及一些仍有几成新的家电、家具等。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商业的繁荣,人们追求大量的物质消费,从而引发的过度浪费。”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龙腾发分析说。例如,去年买的衣服还没旧,今年又出新款了;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那些还需要按键的手机就“被落伍”了……
      家住水晶郦城的周小姐在市里开了一家诊所,今年春节添了些新衣服、新鞋子,于是便很自然地清理了一批“旧”的。
      “有些就穿过一两次。”周小姐说起来,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点奢侈。她表示,有些衣服买的时候感觉很好,但等哪天翻出来看看又觉得质量好像不怎样,而且买了新的后,再穿就总觉得有点土了,所以干脆选择丢掉。
      热衷时尚生活的年轻女孩菲菲则干脆告诉记者,我买了个Iphoe5后,就把原来的HTC丢掉了。
      龙腾发分析认为,现代社会各项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的功能、款式等不断推陈出新,加上强大的商业宣传和营销,鼓励人们消费和追求时尚,客观上也导致了大量仍有价值的“垃圾”的产生。
      如何遏制“奢侈”的垃圾?
      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完善旧物回收再利用体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因为不知道或因嫌麻烦并没有把旧物品卖到专门的收购站里,而是直接丢进垃圾桶里。另外,即便是这些物品最终到达旧物收购人手里,由于利润偏低,又缺乏相应的行业激励政策,一些旧物收购和销售商很难维持下去——— 据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旧物品回收销售行业绝大部分都是私人自发进行,甚至出现了行业萎缩的情况。
      龙腾发仍然记得,10多年前他去逛跳蚤市场,仍有不少人热衷买廉价的旧物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差钱”,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廉价的旧物品也渐渐失去自身的吸引力。“有时我们想把旧鞋子、旧衣服 等送人,人家还不一定想要呢!”龙腾发坦言,旧物品行业在未来还可能继续萎缩。
      “过度消费不改变,过度的浪费就难以根除。”龙腾发说,不过他同时也表示,在很多人追求时尚而且“不差钱”的现代社会里,指望人们还像以前“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过弟弟穿”显然不现实。
      如何遏制“奢侈”的垃圾现象?龙腾发认为,一方面要根据过度消费引发浪费的根本原因,通过宣传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风气。市民在购物时,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实用有效的商品,切忌盲目地追求时尚和潮流,造成盲目的浪费。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旧物回收再利用体系,让这些仍有价值的物品既能发挥功能,又不造成环境负担。
      对于完善旧物回收再利用体系,龙腾发建议,政府可以对旧物品回收销售商进行适当的补贴激励;同时,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对旧物品集中回收,然后定期展示并免费赠送给有需要的市民;另外,还可以对旧物品进行处理后,在保证质量和卫生的情况下,免费赠送给有需要的人。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市政府早已经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了补贴。”龙腾发说。尽管补贴的标准与广州、上海等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但他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旧物品以及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成效将会更加显着。
      ■记者手记:
      从自身做起,理性消费
      一些市民或许还不知道,那些原本放在家里的家电、家具,那些放在衣柜里的衣服、裤子、鞋子,明明还能继续使用,却因为旧了或者跟不上潮流了,被丢进了垃圾堆里,不仅制造了许多生活垃圾,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奢侈浪费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差钱”了,在追求时尚、面子等消费观念作祟下,一些旧的物品当然能扔则仍,因为总要给新东西腾出点位置嘛。
      不过,当我们在埋怨周围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愈来愈恶化时,是否会想到,我们的奢侈浪费也加剧了对环境的压力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2:58:13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处理这些“奢侈”的垃圾,政府有完善旧物回收再利用体系的一份责任,但更多还是需要广大市民勤俭节约、理性消费,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正如专家所指出的,过度消费不改变,过度的浪费就难以根除。
      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的,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正好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加健康和谐的生活之道。
      ■相关阅读
      国外家用电器废弃物处理政策
      日本:
      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家用电器回收法》,是世界上最早对家电回收立法的国家之一。根据这项法律,家电生产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义务,并需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资源的回收利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则需要交纳处理垃圾的费用。
      在电脑回收方面,2003年日本颁布并实施了《家用电脑回收法》,规定消费者新购电脑时需承担回收费用,每台台式电脑需付3000-4000日元,每台笔记本电脑需付1000-1500日元。
      美国:
      美国有禁止填埋废电器的规定及其他对废电器处理的限制,1995年美国有75%的大家电进行了再生利用。
      从2002年开始,美国针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在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等一些州通过征收填埋和焚烧税来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案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顾客在购买新的电脑或电视机时,要交纳每件6至10美元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费。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一批技术成熟、管理完善的废旧家电处理企业,这些企业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率达到97%以上。
      欧盟:
      2003年2月,欧盟公布了欧洲议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共同批准的《废弃电器及电子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器及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两项指令规定了生产商和产品进口商的责任,要求自2005年8月起,生产商和进口商对他们投入市场的产品回收利用提供经费。
3#
发表于 2013-3-11 12:58:16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有个帖说衣服可以捐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26 05:57 , Processed in 0.0421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