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就在脚下
一名年轻转业军官的自述
有一句话说得好:回忆是酸甜苦辣交织的过去,展望是淡淡不知其味的未来。回顾我过去的经历,用酸甜苦辣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去年,我刚刚确定从部队转业,回忆过去的生活,思绪如潮涌,无法关闭闸门。
我出生在湖南新化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排行第三。从懂事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负心的父亲抛弃了母亲和我们,是母亲用那柔弱的双肩支撑着这个家,生活的艰辛使我过早地谙知了人情的冷暖,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时候家里很穷,两个姐姐小学毕业便缀学了。我很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知道读书的每一分钱是母亲向人家借来的,因此,我很少伸手向母亲要钱,常把别人丢掉的小笔头削好继续写,母亲欣喜我的懂事而感到安慰。小学毕业后我顺利地升入了中学,学校离家十几里路,为了省下那几十元的住宿费我不得不每天走路去上学,天晴还好,遇上大雨、大风或大雪,对瘦小的我便是一次考验。忘不了初二的冬天,我因太饿太冷,下午放学回家时在翻过那座山时因头昏眼花从山上滚了下来,额头碰到了石头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是大雪淹没了我的哭声,那时我是多么羡慕寄宿在校的同学。母亲看到我的惨样,无言的脸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中考时我以三分之差落榜于湖南警校的大门,却意外的收到县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知道我很想上大学,便四处跑去借钱,但每次早上带着希望出去晚上总是失望地回来,对于一个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农家妇女谁又肯借钱呢?我知道母亲为这遭了不少白眼,也明白了以后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了。
那一年,继父也能力送我上学了,为了能圆上学梦,我厚着脸皮找到了从我生下来以后从未养育过我的亲生父亲,想要他支持我读书或者借钱也行,当时,他是一个小学的校长,按理应该能送我上得起学,但是当我找到他时,他已另外成家,给了我句冰冷的话:“这个时候你来找我了,你母亲不是很能干的吗?我没有钱”。我说:“你看在亲生骨肉的份上,先借我读吧,以后我有钱了再还你”。“真没有,你自己找你在邵阳的伯伯借借吧,他可能有!”听到这句话后,我伤心地走了。14岁的我,也从未离开过县城,在母亲那拿了20元的车费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竟然登上了去邵阳找伯伯借钱读书的列车,结果是人找到了,钱却没有借到。也就在那一年,为了一件小事,继父和我吵了起来,把我赶出了家门,年轻气盛的我走上了社会,开始了独立生活。做小工、摆地摊、卖水果、送冰琪淋……我都做过。可以说流浪的那两年是我生活中最艰苦的时候,也使我快速走向了成熟,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活着就要和命运抗争。
当兵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我是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当兵的,也想不到会在部队成为一名副营职军官,并且两次荣立二等功。经历了许多事之后,我感慨万千,一个人的50%在于命运,还有50%在于自己个人。
94年冬季征兵时,我正在老家新化火车站铁路俱乐部旁边开了一家快餐店,年轻的我在社会上打拼了两年后在二姐的帮助下才开了这家不足30平米的店,自己既当老板又当伙计还当师傅,生意还算好,每月都有二千多的收入,在那时是很不错的了。当然,我也很想出去闯一闯,总想有一天出人头地,扬眉吐气。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10月的一天,一位接兵干部来我店吃饭,见我机灵而又写得一手好字,便和我开玩笑:“小伙子,想不想去当兵啊!”我想要干一番事业太难,我一定要走出去。便问他能不能考军校,他风趣地说:“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考。”最终体检合格,被招到了全州奇峰镇部队。
“机遇的第一班车已经开来,如果一味怨天尤人,不抓住机会,只能误了进取的时机而跌进悲叹的深渊”。于是,我从感悟中振作起来,一定要考上军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新兵近3个月的训练结束后,我很幸运地被安排到集团军卫训队学习,由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95年8月卫生员学习毕业时我被留队当班长。在卫训队的留队的两年,工作上我努力刻苦, 并且在集团军组织的卫生专业理论和战救四项技术操作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由于自己工作勤恳,吃苦耐劳,作风踏实,第一年就入了党,当了班长。另外,在两年的时间里,我系统复习了初中阶段的全部课程,使自己对考试充满了信心和热情。这期间我也克服了许多困难,因为当时津贴费只有每月35元,所以我舍不得花钱买其他的。我当时给家里写信,告诉他们如果我考不上军校,我发誓再也不回家。我已决心要考上军校,实现我的梦想。在临考前3个月我每天复习时间到晚上10点多,早上4点就起床。个人的努力没有白费,1997年8月,我以超出录取分数线85分的好成绩被全州陆军学院(现改为广州军区综合训练基地)录取。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流泪了,也高兴得跳起来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拿起电话打给母亲时,我的第一句话是:“妈,我考上军校了,给您争气了,不用再回来种田受别人的气了。”母亲激动得一个劲地说:“好,好,是妈争气的孩子……”
在94年当兵离家后的日子里,我给母亲的每一个电话、每一封信,都是报的平安,我不想再给母亲增添太多的牵挂。母已经把我养大,而我却又不能在他身边尽孝。只要一想起我当兵直至现在而没有给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就很内疚,儿欠母亲的已经太多太多了。
一个人独自闯荡世界,我知道了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忍耐,也品味到了孤独与无奈的滋味。我曾经写了一首诗《别说》:别说失去的已经无法挽回,别说希望的都已变成梦想,人生路上沟沟坎坎,未来征途无法料想。别说生活对你怎样残酷,别说人生总是一场梦,只有付出自己的汗与水,生命价值才能放出光和彩。别说了,不用再多说,因为酸甜苦辣的滋味已尝到,因为青春的帆船已经起锚,只有叹道:青春是一首匆促的歌谣。也许这首诗恰恰是我当时内心的写照。
军校生活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虽然只有两年(初中中专,在校两年,在部队实习一年),但我发奋图强,坚定地走完了军校之路。部队干部都知道,全州陆军学院训练是比较辛苦的,在军校里,我的身体是比较棒的,是队里的五公里越野尖子,每次考核我都扛两三支枪。当然,在军旅14年的生活中,恐怕记忆最深的莫过于99年毕业前学校组织的500公里大拉练。在历时十三天的时间里,我们练战术、练体能,练智能,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磨练了军人的机智和勇敢、作风与斗志。
在军校时我爱好写作,为我将来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起初想不到的。所以我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只要自己努力了,只要自己奋斗了,将来会有回报的,关键就怕平时不努力,到时候再想学点什么就都来不及了。
军校里我既当文书,又负责学员队的新闻报道工作,教导员张海了解到我比较喜好写作后,就鼓励我多写,并要我负责学员队的报道。第一年我即当文书又负责报道,第二年就把我安排在队部单独与通讯员一个房间(学员一班每屋12人),专门负责报道。而我负责的新闻报道学员队年年获得先进,我个人年年被评为优秀报道员。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家乡《新化报》副刊发的《母爱深深》,有同学和亲友看到了还专门告诉我妈,让我高兴了好几天。每到熄灯后,如果听到广西电台“我的故事”栏目和全州电台“象山夜话”栏目播出我写的文章,比中了奖还要兴奋,那段日子是我比较快乐的时光。
军校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在毕业之前,才知道由于自己没有提前打招呼,军机关是回不去了,只能分到没有人去的应急机动部队——广西贵港。但我也很庆幸来到“塔山英雄团”这个英雄的部队,是这个英雄的部队给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干出了一点点成绩。由于我在军校发表了一些新闻和文学作品,下连队参加完“997演习后”,我调到了政治处宣传股,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一直到我调到全州装甲旅。
安排到宣传股搞新闻工作,才是真正奠定了我向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人生第三个转折点。近6年的时间,我先后在省以上报刊杂志上稿1000余篇,有20多篇获《解放军报》、《战士报》好新闻奖,连续5年被广州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被军区《战士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两次。在事关前途面前,我审世度势,感到在部队已经不适合我的发展,于是转业地方成了我的选择。这也成为我人生中的 第四个转折点。
在宣传线上工作的几年里,取得的成绩概括起来,可以引用我写的自荐信上的内容,我自己是这样总结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组织领导和指挥能力。从事政治工作7年,结合工作实际,自学了新闻摄影》、《新闻工作学》、《政治工作学》等书籍,先后3次在军区《战士报》社、总政《解放军报》社学习新闻写作和编辑。任指导员期间,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连队全面建设稳步上升,连队被上级评为“全面建设单位”,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先后多次加重大军事演习以及抗洪抢险、抗冰救灾等重大任务;具备能独立完成电视专题片拍摄、新闻摄影、重大活动的新闻采访任务能力。先后在中央电视7台军事频道播新闻10多条次,在省市级电视台播出新闻20多条次,举办了100多期《塔山周报》、《铁骑快报》、《教育简报》、《海训快报》及各种专题广播的组稿、审稿的采编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