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州“地沟油”究竟流到哪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9 20: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9月中旬,“地沟油”这个名词成为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起因,是公安部首次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并将一条污秽的利益链完整地呈现给公众。

由此“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让国人关于食品安全本就脆弱的神经再受打击。

与此同时,对地沟油的全国大围剿展开了。全州,也开始了为期一月的“地沟油”严打行动。

但截至国庆节前夕,有关部门通过媒体表示“全州暂未发现‘地沟油’流向餐桌”。

那么,全州的“地沟油”流到哪去了?

记者将近一个月走访调查,试图寻找这一答案。

全州餐桌没有“地沟油”?

9月16日,公安部侦破“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见诸媒体后的第三天,全州政府会议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严厉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严防“地沟油”流向市民餐桌。

9月17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员突查市区68家餐饮单位和企业。截至国庆前夕,排查市区286家餐饮单位,结论是暂未发现“地沟油”流向餐桌。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以城乡结合部和县城市场为重点区域,对粮油经营部和批发店、农贸市场销售食用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严格建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的经营户责令整改。并加大查处打击“地沟油”黑加工窝点力度。9月21日,芦笛工商所查处了九华路西巷西一里的一处“地沟油”加工点。

而在公安部的部署下,全州警方也在这场专项行动之前开展了“打四黑除四害”行动。9月1日,全州县警方查处了全州镇柘桥村一潲水油加工黑窝点,当场查获3吨已经炼制好的潲水油。

各有关部门围剿“地沟油”的行动仍在继续,没有证据表明全州“地沟油”有流向餐桌的迹象。

但9月23日,一位网友在全州人论坛发了一个主题为“全州米粉店里用的是什么油?”的帖子,共有285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194人选择答案为“地沟油”,占总人数6成以上。

网友们如此判断其实并没有确实依据,但这样的投票结果却反映了人们对“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担忧。

这种担忧,源于全州的“地沟油”的去向总是盖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地沟油的回收

很多网友曾在全州生活网发帖称见过有人掏捞饭店下水道的油层。这让他们相信,“地沟油”行业在全州早已成型,但其利益链条的终端在哪,谁也摸不透。

记者在市内几家饭店的下水道口连日守候,试图走近这个神秘行业。

骖鸾路全州国际饭店南侧的通道有好几个下水井盖,其中一个被链条锁起。附近一位居民说,清晨经常看见有人打开井盖掏捞装桶。

该饭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井盖下便是饭店厨房含油废水流向的隔油池。

9月29日上午7时许,一辆银色面包车停在井盖边。几名男子从车上搬下两个蓝色塑料桶,打开井盖开始掏捞。隔油池里的残渣和漂浮油层被分装在塑料桶里。在用塑胶棒对隔油池和厨房的下水道进行疏通后,他们驾车离开。

“他们经常来打捞疏通的,把残渣清理掉,把含油层拉回去。”饭店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跟随这几名男子,整个上午,他们去了骖鸾路香槟城、信义路曾三家味馆等10多家饭店,重复打捞“地沟油”。临近中午,面包车驶上桂磨大道,转向光辉村一条小道,最后进入一个大院。院子铁门旁挂着一个招牌——— 全州高新区恒锋油脂厂。

次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恒锋油脂厂。推开铁门,便看到堆叠在一角的10来个蓝色塑料桶。厂区有三四百平米,分为炼油池、废渣堆放场、沼气池、成品油仓库等几个区域。

砖砌的炼油池下方火焰熊熊,一名工人正将塑料桶内的东西倒进池中。“煮过后就把浮在面上的油捞出来装进铁皮桶。”这名工人说。仓库里,10来个封装好的铁皮油桶显然已装满了油。

“这些油都销往广东,作为工业用油。”厂老板姓卢,为了证实该厂的合法性,他出示了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税票等凭证。记者看到,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及方式一栏写着:工业油脂加工及销售。从厂里近两年的台账来看,这些油曾销往广东高州、化州的几家皮革制品厂。

卢老板说,制作皮革用品需要用油对皮革进行软化,对油品质的要求较低,价格低廉的地沟油便很受欢迎。供货前,他会要求查验对方资质,以免这些油流向它处。“我们是正规厂,投资了好几十万,也怕出什么岔子被追查过来,就麻烦了。”

显然,卢老板是说他也担心这些油被人再加工变身为食用油。

打开仓库里一个铁皮桶,用木棍一搅,里面的油黑稠浑浊,有刺鼻异味。“这种油肯定不能直接食用,它的酸价(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计算单位,酸价越小,油脂质量越好)一般都有六七十,有的甚至超过一百,而食用油没有这么高的酸价。要降低地沟油中的酸价、提色、去味,需要很复杂的工艺,全州还没有哪个厂有这个能力。”卢老板说。

据卢老板说,全州地沟油加工厂的原材料主要都来自于饭店的隔油池。

记者走访了解到,市内像小南国、金龙寨这等规模饭店大多建有隔油池,厨房含油废弃物都先排进隔油池中。这些饭店或在环保部门的要求下,或主动与地沟油加工厂签订了废油收集协议,由其负责掏捞和清理。双方各取所需。而小饭店和餐馆的厨房含油废水,则大多直排进下水道,难以掏捞。

“全州办有正规手续的地沟油加工厂经营状况都不景气,主要是原料不足。”卢老板说,除了正规的,市区至少还有10多个隐蔽的黑加工点。

这些黑加工点由于没有税费成本,在争夺饭店隔油池时往往更具优势。但由于它们藏在暗处缺乏监管,其加工的地沟油去向成谜。

“像国际饭店这等规模的饭店,隔油池中一天能掏出含油漂浮物60来斤,提油量为6斤左右,提油比例不及潲水油一半。但潲水油价格太高,一斤要2块多钱,比我们的成品油价格还高,收不起。”

卢老板的这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全州的潲水都去哪了?

潲水油的销路

记者随后了解到,市区的饭店餐馆无论大小,其潲水大多自己收集装桶。比如国际饭店,一天收集潲水量在800斤左右;小南国、金龙寨这样的中等规模饭店,一天潲水量四五百斤;翊武路的高雄饭店这种只有数张餐桌的小饭店,每天也有百来斤潲水。

据饭店称,这些潲水,都被养猪户承包了。

记者去了七星区穿山乡和平村,这里有二三十个养猪场。

2008年,来自兴安县的老刘在这租了个一百多平米的场地养了百来头猪,除了饲料和米糠,每天还要喂300多斤潲水。这些潲水来自附近两家餐馆,老刘每月为此支付潲水承包费千余元。

但每天清晨,老刘会把头天晚上拉回的潲水倒进大锅里煮沸,将面上一层褐色液体捞出来,这便是潲水油。

在老刘的养猪场一角,有两个蓝色塑料桶专门装这些潲水油,已有百来斤。

“一天能捞10多斤油,现在每斤卖到2块4,隔个把星期就会有人来收一次。”老刘说,每月靠出售潲水油能收回六七百元。

记者接着走访几家养猪场了解到,潲水喂猪,而提炼的潲水油收入也很可观。据说收购者是位于万福路的一个潲水油收购点。

由于外部没有任何标识,这个收购点虽然紧邻万福路,记者也找了很久才找到。六七间平房围着一块空地,一辆货车周围堆放着四五十个铁皮油桶。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这的老板,姓陈。

记者假借外地饲料厂采购工业油的名义与陈老板攀谈起来。

陈老板说,那些铁皮桶装的便是从养猪户那收来的潲水油,收购价每吨5000元左右,售价则是每吨6000元左右。他说,“全州的饭店少,潲水油也不多,一个月只能出一二十吨。我只是单纯收集,不需要资质。”

一位曾在这个收购点做过工的男子告诉记者,这里算全州最大的潲水油收购点了,9成养猪户的潲水油都汇集于此。每个月至少装车三四百桶,按每桶毛重200斤算,月出油量至少有三四十吨。

这些潲水油最终卖给谁?

“主要销往湖南长沙的饲料厂,作饲料加工用。”陈老板说,“最近一个月查得紧,对方如果拿不出营业执照的话,我不敢发货。”

但陈老板的话让记者疑惑:记者在网上查到的一份全州本地饲料厂名录上看到,全州有上百家大小饲料厂,为什么全州的潲水油不供应本地的庞大市场,反而舍近求远流向长沙?

全州桂强饲料厂采购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厂曾用过边角油加工饲料,但由于采购的边角油里也常会被掺杂进潲水油,担心影响饲料质量,现在他们使用的多是大豆油。“大豆油现在每吨1万元左右,边角油每吨价格只要6000到8000元。”

大埠勤业饲料厂的陈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厂主要生产鸡饲料,目前使用的是边角油,货源从外地组织,价格为每吨8000元。“如果是生产乳猪饲料等精细饲料,对加工用油杂质含量、酸价等品质要求更高,一般会使用达到食用标准的大豆油。”

记者采访的5家饲料厂,都表示未曾使用过潲水油进行饲料加工。

这是不是说,潲水油在本地饲料行业没有市场,所以远走他乡?这每月数十吨的潲水油,是否真的进了外地饲料厂?这个环节,到目前为止缺乏监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0:54:27 | 只看该作者
边角油的来历

与此同时,几家饲料厂提及的“边角油”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一种什么油?

一位从事废弃油脂加工的人士告诉记者,边角油就是劣质猪肉、屠宰场里丢弃的猪下水、碎肉中熬出的油脂。“与地沟油和潲水油相比,边角油与普通食用油在酸价、颜色、味道等几项硬指标上最为接近,因此,最容易被不法商人利用到餐桌。”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全州工商部门查处边角油加工黑窝点的报道并不少。最近的一次,是芦笛工商所查处的九华路西巷西一里的“地沟油”加工点。

芦笛工商所所长李彦斌告诉记者,这个无证加工点从屠宰场收购猪皮,将上面的油脂刮下来,连同腐烂的内脏和猪的边角料一起熬制成油,卫生条件极差。执法人员通过台账发现,该窝点经营半年多,已生产成品油近4000公斤,均被附近一家饲料厂收购用于饲料加工。

“这样的油肯定是不能食用的。”不过,李彦斌担心,像棕榈油这样的可食用的油卖到8元钱一斤左右,而该窝点炼出来的油只售3元钱一斤,差价有5元,“很担心一些小店为了降低成本,用这样的油。”

边角油究竟会不会流向餐桌?记者寻访了几家边角油加工作坊。

走进七星区莫家坪村的一条小巷,一间砖瓦平房飘出阵阵酸臭。推开房门,里面堆放着一盆盆加工过的牛筋。屋内一中年男子自称是这的老板,姓莫。

莫老板说,除了加工牛筋,他还将宰牛剩下的边角料收集回来,熬成牛油,主要发到四川,作为洗发精的原料。记者假借一夜市摊老板的名义购油,莫老板却表示可以长期合作,每月能供货10多吨,价格是每吨8000元,但无法提供油脂加工资质。

沿着七星区三联村的一条水泥路走过,刚过叠彩肉联厂不远便能看见一间敞开大门的厂房,记者走进去,里面正在加工猪皮。当记者表示要购买边角油时,一男子立即摆手,“没有。”

但记者注意到,厂房一角有个沸腾的大池,里面满是在油中翻滚的猪内脏和边角料。油池旁有一台压榨机、十来个铁皮油桶。

与这家厂房相距300来米的一处山脚,空气中弥漫着肉香,气味源自一间卷闸门紧闭的厂房。外墙有一蓝色小铁牌,上面印着“三联村十五组集体房”。记者敲了敲门,出来一中年男子,自称是这里的工人,专门负责熬油。

走进狭长的厂房,里端有一个沸腾的油池、一台压榨机、几个铁皮油桶。攀谈中,工人一边用铁铲搅动浮满泡沫的油池,一边往里撒食用消泡剂。油池里除了动物内脏还有大块的猪肉,其中几块可以明显分辨出是母猪肉。“里面底油有一两百斤,一直反复用,没换过。”工人说。

工人说,这里的老板来自湖南,每天早上从屠宰场收购各种猪的边角料回来,放进油池熬制,一个月大概能出10来桶油,常有人来和老板谈妥价钱,然后开车拉走。“有人买这些油拿去精练,最后用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这种油很清亮,比自家熬的猪油还要漂亮,但都是病猪、母猪和各种杂碎熬出来的,我自己从来不吃。”

类似这样的加工点,显然是在公众视线之外,其生产的边角油究竟流向哪里,除了老板,恐怕没人知道。

通过这一系列走访调查,记者了解到,其实所谓的“地沟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地沟油、潲水油、边角油都包含其中。


依照这个定义,全州“地沟油”事实上已经成行,其背后已然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链条。就拿记者20多天调查走访过的加工、销售点来估算,其每年出产量至少600吨左右。而这个数字的背后,记者只看到了恒锋油脂厂一个加工销售点的齐备证照,但它的产量只占其中1成。这意味着,大部分的“地沟油”流动始终处于暗处。

虽然未能找到“地沟油”的最终流向让记者感到遗憾,但绝大多数“地沟油”在“暗道”里流动的事实,让我们仍不得不为自己的餐桌继续担心。(记者 龚亮勇)

来源: 全州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6 02:03 , Processed in 0.04409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