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历史——沿革考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设立长沙郡。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为一个县,与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共同隶属于长沙郡,县治设今广西全州咸水西南39公里处。当时全国设县不多(最初36郡,后增加到48郡),一县的辖地相当于今天的几个地级市。今湘南、粤北、桂东北地区,在秦初就只设了零陵县与桂阳县。当时零陵县辖含今永州的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桂林市大部分。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阳郡新设零陵郡(亦在零陵县治,汉代迁到建安司);增设洮阳县。相当管辖今桂林漓水以北的兴安县严关以北(灵渠修通后在大溶江司门前,设零陵郡始安县)、全州、灌阳、贺州、永福以东与阳朔以北,及永州市的九县两区全境、邵阳市以南资水上游三县地区和衡阳与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当时的县域有现在的2—6个县域宽),历来称之谓南楚。第二次变迁是在东汉时期。零陵的地名和行政区域均由此而一分为二。当时的泉陵县,辖今芝山区、冷水难区及祁阳、祁东、东安、双牌的一部分,县治今芝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将零陵之郡治由零陵县迁至泉陵县(湖南永州)。此时便出现了两个零陵,郡制的零陵治今芝山,县制的零陵治所仍在广西全州西南39公里处的建安司,后人称为“小零陵”。进入隋唐时期,又出现了第三次变迁,两个零陵被合二为一。公元589年,即隋开皇九年,取缔郡制改设州制,将零陵郡改置永州府,将泉陵、永昌、祁阳、应阳4县合并,定名零陵县。永州府治和零陵县治均设今之芝山。这样,在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存在810年之久的零陵县结束使命。
出自永州政府网- 首页→ 潇湘文化→ 永州文艺→ 散文随笔→ 内容阅读
全州秦代属长沙郡零陵县(咸水)。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零陵郡(今凤凰乡建安司)及公元前124年置洮阳县,郡治在零陵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称帝,因避其讳,改湘源县为湘川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马希范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湘川县改为清湘县,并置全州,以全义岭(今越城岭)之全字命州名。改湘源县为清湘县。北宋和南宋设置不变。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全州路,属湖广行省湖南宣慰司辖境。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全州府,1376年降为州,撤清湘县并入全州,1394年8月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清因之。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全县。1935年将西延分出建资源县。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资源又与全县合并,1953年又分出资源县。1959年改称全州县。1971年起属桂林地区,1998年改隶属桂林市。
《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广西全州县古隶属于楚国的青阳(今长沙)之地,战国是属楚之长沙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今全州县西南设置了零陵县(全广西最早设立的县),依零山(古称阳海山、阳朔山、海阳山,今名海洋山)舜帝陵墓附近之地域,依原名零陵而县(见水经注卷38),隶属长沙郡。
公元前124年(西汉元鼎三年),汉武帝刘彻在今全州县永岁乡梅潭村后的山坡上设置了洮阳县,封长沙定王子狩燕为洮阳侯。自此全州北部始有洮阳之名。公元前111年修筑了洮阳城址(永岁改州),此时全州境内南北并存零陵县,洮阳县。同年有置零陵郡(全州建安司),辖零陵,洮阳二县。
百代兴亡朝复暮。东汉建武年间,零陵郡迁入泉陵(原湖南省零陵地区,现改为永州市)。三国时,魏,蜀,吴三分荆州,零陵县,洮阳县又分解出观阳县(今灌阳县),同属蜀地,后属吴国。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于隋开皇十年(公元五九O年)废除了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因为地处湘江源头,在今全州县城郊柘桥村设置了湘源县。
根据康熙《全州志》记载,当时的湘源县的辖境较宽,除今天全州县的区域外,还包括今天的桂林市灌阳县,资源县,兴安县北部以及湖南省的东安县,永州市南部等地区,隶属永州总管府,历时三百六十六年。
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全州才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即按2008年算,全州划归广西管辖距今已经有614年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处),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治所在今全州咸水、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
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千米),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宁、永福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阳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重安(原钟武)、烝阳3县划入衡阳郡。至此,零陵郡辖6县:泉陵(今冷水滩、芝山、东安地及双牌的一部分)、祁阳(今祁阳县地)、永昌(今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观阳(今广西灌阳县地)。营阳郡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等4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义熙十二年(417),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撤零陵、营阳二郡,设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营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冯乘2县从临贺郡划入。大业五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辖5县:零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地及双牌部分地)、湘源(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地)、永阳(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冯乘(今江华、广西富川县地)。隋末,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到代宗大历二年(767),永州辖4县:零陵、祁阳、湘源、观阳(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道州辖5县:宏道(原营浦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原营道县地,今宁远县地)、江华(今江华县地)、永明(原永阳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析延唐县置,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部分地)。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湘源、灌阳以全义岭之全字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祁阳2县。道州仍辖5县,其中延唐县改名延熹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江华、江永等县地。
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第三 :全州,楚王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县为清湘县,又割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
二十五史>元史> 卷063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全州路,下。
石晉於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上。倚郭。
灌陽。下。
《明史》:全州元全州路,属湖广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东北有柳浦三巡检司。又东北有平塘巡检司,废。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
灌阳州南少东。南有灌水,经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宁乡崇顺里巡检司。
《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一百七广西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