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西全州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6 21: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州历史——沿革考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设立长沙郡。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为一个县,与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共同隶属于长沙郡,县治设今广西全州咸水西南39公里处。当时全国设县不多(最初36郡,后增加到48郡),一县的辖地相当于今天的几个地级市。今湘南、粤北、桂东北地区,在秦初就只设了零陵县与桂阳县。当时零陵县辖含今永州的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桂林市大部分。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阳郡新设零陵郡(亦在零陵县治,汉代迁到建安司);增设洮阳县。相当管辖今桂林漓水以北的兴安县严关以北(灵渠修通后在大溶江司门前,设零陵郡始安县)、全州、灌阳、贺州、永福以东与阳朔以北,及永州市的九县两区全境、邵阳市以南资水上游三县地区和衡阳与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当时的县域有现在的2—6个县域宽),历来称之谓南楚。第二次变迁是在东汉时期。零陵的地名和行政区域均由此而一分为二。当时的泉陵县,辖今芝山区、冷水难区及祁阳、祁东、东安、双牌的一部分,县治今芝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将零陵之郡治由零陵县迁至泉陵县(湖南永州)。此时便出现了两个零陵,郡制的零陵治今芝山,县制的零陵治所仍在广西全州西南39公里处的建安司,后人称为“小零陵”。进入隋唐时期,又出现了第三次变迁,两个零陵被合二为一。公元589年,即隋开皇九年,取缔郡制改设州制,将零陵郡改置永州府,将泉陵、永昌、祁阳、应阳4县合并,定名零陵县。永州府治和零陵县治均设今之芝山。这样,在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存在810年之久的零陵县结束使命。


出自永州政府网- 首页→ 潇湘文化→ 永州文艺→ 散文随笔→ 内容阅读

全州秦代属长沙郡零陵县(咸水)。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零陵郡(今凤凰乡建安司)及公元前124年置洮阳县,郡治在零陵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称帝,因避其讳,改湘源县为湘川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马希范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湘川县改为清湘县,并置全州,以全义岭(今越城岭)之全字命州名。改湘源县为清湘县。北宋和南宋设置不变。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全州路,属湖广行省湖南宣慰司辖境。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全州府,1376年降为州,撤清湘县并入全州,1394年8月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清因之。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全县。1935年将西延分出建资源县。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资源又与全县合并,1953年又分出资源县。1959年改称全州县。1971年起属桂林地区,1998年改隶属桂林市。

《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邻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广西全州县古隶属于楚国的青阳(今长沙)之地,战国是属楚之长沙郡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今全州县西南设置了零陵县(全广西最早设立的县),依零山(古称阳海山、阳朔山、海阳山,今名海洋山)舜帝陵墓附近之地域,依原名零陵而县(见水经注卷38),隶属长沙郡。
公元前124年(西汉元鼎三年),汉武帝刘彻在今全州县永岁乡梅潭村后的山坡上设置了洮阳县,封长沙定王子狩燕为洮阳侯。自此全州北部始有洮阳之名。公元前111年修筑了洮阳城址(永岁改州),此时全州境内南北并存零陵县,洮阳县。同年有置零陵郡(全州建安司),辖零陵,洮阳二县。
百代兴亡朝复暮。东汉建武年间,零陵郡迁入泉陵(原湖南省零陵地区,现改为永州市)。三国时,魏,蜀,吴三分荆州,零陵县,洮阳县又分解出观阳县(今灌阳县),同属蜀地,后属吴国。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于隋开皇十年(公元五九O年)废除了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因为地处湘江源头,在今全州县城郊柘桥村设置了湘源县。
根据康熙《全州志》记载,当时的湘源县的辖境较宽,除今天全州县的区域外,还包括今天的桂林市灌阳县,资源县,兴安县北部以及湖南省的东安县,永州市南部等地区,隶属永州总管府,历时三百六十六年。
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全州才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即按2008年算,全州划归广西管辖距今已经有614年了)。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处),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治所在今全州咸水、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
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千米),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宁、永福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阳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重安(原钟武)、烝阳3县划入衡阳郡。至此,零陵郡辖6县:泉陵(今冷水滩、芝山、东安地及双牌的一部分)、祁阳(今祁阳县地)、永昌(今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观阳(今广西灌阳县地)。营阳郡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等4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义熙十二年(417),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撤零陵、营阳二郡,设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营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冯乘2县从临贺郡划入。大业五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辖5县:零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地及双牌部分地)、湘源(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地)、永阳(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冯乘(今江华、广西富川县地)。隋末,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到代宗大历二年(767),永州辖4县:零陵、祁阳、湘源、观阳(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道州辖5县:宏道(原营浦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原营道县地,今宁远县地)、江华(今江华县地)、永明(原永阳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析延唐县置,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部分地)。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湘源、灌阳以全义岭之全字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祁阳2县。道州仍辖5县,其中延唐县改名延熹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江华、江永等县地。

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第三 :全州,楚王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县为清湘县,又割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

二十五史>元史> 卷063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全州路,下。

石晉於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上。倚郭。

灌陽。下。

《明史》:全州元全州路,属湖广道。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东北有柳浦三巡检司。又东北有平塘巡检司,废。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
灌阳州南少东。南有灌水,经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宁乡崇顺里巡检司。


《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一百七广西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1:06:37 | 只看该作者
○全州府东北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湖广永州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宝庆府三百七十里,南至平乐府三百三十里。春秋时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属零陵郡。后汉、晋、宋、齐以后皆因之。隋属永州,大业初仍属零陵郡。唐亦属永州。五代晋天福四年,湖南奏置全州。周广顺二年,属于南唐。宋仍曰全州。元为全州路。明初,改路为府。洪武九年,复降为州,以州治清湘县省入,隶湖广永州府。二十八年,改今属编户八十九里,领县一。今因之。州北连永、邵,南蔽桂林,舟车络绎,号为孔道。从来有事粤西者,必争全州五代周广顺二年,南唐取湖南,时桂州为南汉所取,唐主命知全州张峦兼桂州招讨使以图之,既而复命将侯训自吉州路趋全州,与张峦合兵攻桂州,不克。盖界壤相错,门户所寄也。
○清湘废县今州治。本汉洮阳县地,属零陵郡。隋开皇十年,改置湘源县,属永州。其治在州西七里,地名柘桥。唐亦曰湘源县,仍属永州。五代晋天福中,马希范奏改县曰清湘。后周显德三年,徙县入郭内。宋因之。明初省。《城邑考》:今州城,宋末始筑,植土为城。元至正十四年改筑,北据山麓,南瞰湘江。明年,以砖石。明洪武元年增修,嘉靖二十二年又复营治。有门五,城周五里有奇。洮阳废县州东北三十五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如淳曰:洮,音韬。后汉仍属零陵郡。晋因之。刘宋永初中,以继母舅萧卓为洮阳令。元嘉三十年,宗悫以功封洮阳侯,即此。齐、梁亦属零陵郡。开皇中,并入湘源县。
零陵废县州北三十里。汉置零陵县,零陵郡治于此。后汉因之。延熹八年,桂阳贼攻零陵,零陵下湿,编木为城,太守陈球固守,贼激流灌城,球于城内因池势反决水淹贼,贼退走,即此。建安中,孙吴移郡治泉陵,零陵县属焉。晋以后因之。或谓此为小零陵,对零陵郡而言也。《隋志》:小零陵县,开皇十年废入湘源。刘 句曰故城在湘源县南七十八里,似误。今其地名梅潭,故时城堑犹存。泉陵,见湖广永州府。
○湘山州西一里。峰峦蓊郁,岩洞幽深,泉石秀异,登其巅尽一州之胜。又柳山,在州北二里,郡之主山也。旧名北山。宋雍熙中,柳开为守,尝筑室读书于此,因名。山之南又有凤凰山。○三华山,在州南三里。顶有三峰,形如华盖,湘江绕出其背。《志》云:州东一里有隆城山,有古颓垣如城堑状。又钵盂山,在城东北隅。山形完整,正统中改名曰完山。
覆釜山州西八十二里,跨湖广新宁县界。峭险峻绝,凌逼霄汉,一名朝山。有七十二峰,其名者曰大、小覆釜,峰顶皆有石如覆釜,岩壑泉石层叠环绕。又州西四十里有屋柱岭,山脉与覆釜相接,高耸迥出天表。○文山,在州北五十里,洮水出其下。又黄华山,在州东北八十里。《郡国志》以为黄山横亘如榜,一名猎山。《志》云:州南二十里又有笔架山,以三山秀拔而名。
狮子岩州西四里。即湘山之支峰也。石径窄狭,中高广,可容数百人。又西十里有龙隐岩,一名龙云岩,岩室虚敞,地名石燕冈。○ 龙岩,在州北十五里,虚明深窈,有飞泉百余丈,萦纡如练,一名漱玉岩。
○湘水州城南一里。自兴安县海阳山北流,合越城峤水,至州境,挟洮、灌二水入湖广东安县界。详湖广大川湘水。洮水州西十里。源出文山。《志》云:山下出泉,喷激有声,因名。《水经注》:洮水出洮阳县西南,东流径其县南,又东注于湘水。汉高祖十二年,英布军败走江南,高祖令别将追破布军于洮水南北。旧说以为此洮水,或以为今江南溧阳县之洮湖也
3#
发表于 2011-7-26 21:46:4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4#
发表于 2011-8-3 21:46:55 | 只看该作者
求您了,给个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1-23 07:43 , Processed in 0.07086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