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宝鼎: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佛教胜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13 21: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宝鼎: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佛教胜地
                  
□ 唐  尧

金宝鼎是南中国西南岭--越城岭上最着名的旅游名山,也是我们村的最高峰。它位于桂北资源县资源镇同禾村与全州县才湾镇五福村的交界处。金宝鼎也叫覆釜山、宝鼎山或南宝鼎,海拔1932米(一说1926米),位处越城岭山脉中段,因形似一只倒置的宝鼎而得名。金宝鼎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旅游名山,山上有阴船石、白云洞天、圣水岩井、仙人脚印等引人入胜的八大景观。金宝鼎山还是南中国有名的佛教胜地,半山腰有始建于唐朝的苦炼庵,为无量寿佛全真和尚修炼之地;山顶有用数百块花岗岩石条打凿,叠筑围墙,开石殿门而成的关帝庙,大练钢时代因拆了铁筑的庙顶而败落,现在原址新修一座宝鼎寺。越城岭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延绵八百余里,阔400余里,其间,海拔1800米以上的峰峦草甸有近百处,其中,北宝鼎、天湖、猫儿山、金紫山、十里平坦、十万古田等渐成户外旅游的热点;人们不知道的是在金宝鼎的周围,唐宋明清时期,还曾经存在名刹古寺几十座,着名的就有苦炼庵、白云庵、莲花庵、快乐庵、题龙庵、慈慧庵、显龙庵、福寿庵和普润寺、宝鼎寺、寿佛寺、湘山寺以及关帝庙和埋没于天湖水下的皇帝大殿等,表明历史上金宝鼎及其周围确实是我国华南地区宗教活动盛行一时的释教胜地。曾几何时山上各寺院香火兴旺,山径上常会碰着朝圣的喷香客和僧尼。《广西通志》称金宝鼎为广西境内“第一大山”:“脉连九嶷祝触,横界夷夏,为南条之首,史称南岳,长八百里,兹盖岳之发轫处也”。
               
金宝鼎与全真和尚

我的家乡就在金宝鼎山下,从小就爱听大人们讲金宝鼎和寿佛爷的故事,可以说是受民间宝鼎佛教文化的熏陶长大的。什么阴船石的故事、寿佛爷赶羊成石的故事、九肠江的故事,什么寿佛爷惩徒、寿佛爷开路、寿佛爷护燕添寿等等,琳琳种种,数不胜数,耳熟能详;各种民间传说又因说故事的人爱好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版本,让人真假难辩,莫衷一是。我对这些传说中的故事本来了然于胸,只是时间久远了,许多细节已忘记了,只记得故事的梗概,不敢随便拿来误民。试举一例,说寿佛爷经常布法施教、惩恶扬善,自然得罪了山下的一些财主。一天,寿佛爷化缘经过一财主家门,财主便假装大献殷勤,热情邀请寿佛爷享用午餐,寿佛爷见财主如此真心实意,又见日已过午,肚内早就饥肠辘辘,就答应了。恰财主家前日宰杀一狗没有吃完,剩下一些狗肉和汤,财主便将剩余的狗油、狗汤渗入菜中,以此捉弄和尚。和尚吃斋念佛,最忌讳的事就是吃晕。寿佛爷不知有诈,吃了渗有狗肉汤的饭菜,告别财主就往金宝鼎赶,待爬上千步岭来到金竹坪时,才感到特别不适。寿佛爷知道自己上当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就着山上的溪水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剖开一节一节清洗干净。那和尚的肠子顺着溪水流下山崖,一共九节,在阳光西照下,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引得山下正在农作的村民都驻足观看。后来,寿佛爷洗肠的那条河就叫九肠江,挂在水崖下的那九节肠子就叫九肠江瀑布,这便是宝鼎瀑布瀑分九节的由来。
金宝鼎的所有传说都与一个和尚寿佛爷相关。那么,寿佛爷是否真有其人呢?
据考证,民间传说的寿佛爷还真有其人。寿佛爷俗姓周,名宗惠,全称释迦牟尼全真无量和尚,生于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一说为开元十六年),湖南省郴州群资兴县程水乡周源山人。父,周鼎光,母,熊氏。幼时出家,披剃于郴州郡西开元寺,初参拜径山道钦禅师为师。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湘源(全州)县湘山开创净土院(湘山寺),任主持,恭身讲经,传授佛教,高僧云集,声名远扬。他创作了大量宣传佛教的诗歌和偈语,着作有《牧牛歌》、《遗教经》、《湘山百问》。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于农历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会”时,端坐圆寂,享年133岁(一说166岁)。由于全真寿高德懋,远近都尊他为“寿佛爷”、“无量寿佛”。其真身藏于湘山寺,明代万历丙戌(公元1587年)自焚。全真创建的湘山寺被誉为“楚南第一禅林”,历代5位皇帝膜拜。号“湘山祖师”、 “无量寿佛”。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玄烨亲书“寿世慈荫”扁额(刻于湘山寺妙明塔后的仁寿山摩崖石上)。清咸丰九年,咸丰皇帝奕贮敕封全真大师为“保惠无量寿佛,”。释全真大师享有“西祖阿弥陀,东宗无量寿”之美誉,与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那么,湘山寺的主持释全真和尚又是怎么来到金宝鼎的呢?
原来,唐朝玄宗时期朝庭崇道压佛,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打压佛教的事件。开元二年,玄宗下令“四禁”,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禁止官员和僧尼的交往,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使佛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为避风险,公元834年冬,全真解散净土院,将物资分给众僧俗,自己避入南宝鼎巍巍群山之中修炼,“会昌灭佛”随之而来。公元846年春,宣宗即位后下诏恢复佛教,全真又回到湘山净土院。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全真忽然对弟子圆镜、圆鉴说:“五色界天请吾说法,吾将行矣……”默然结跏趺座,弟子信众绕榻盈堂。最后说偈:“秋天叶须落,春来花自开。”安详往生,寿133岁。正史《湘山志》、《广西通志》、《大清一统志》、《湖南通志》《惠州府志》都有记载。全真和柳宗元是同一时期的人,曾经就是柳宗元辖下子民,在柳宗元逝世48年后方圆寂。
全真本高僧,又如此高寿,以至于生前就成为了一个传奇,人们认为他是无量寿佛转世,死后真身葬在湘山,历代天子多有封谥。五代时,地方府制改变,湘源县升格为州,以全真和尚之“全”字为名,称全州,名字沿用至今,这便是全州县名之由来。
宝鼎寺与湘山寺

过去,全州与西延(资源县)同为一个县,金宝鼎为全州与资源的界顶,东边是全州,向西延伸即为西延分州。金宝鼎上的宝鼎寺及其周围的寺庙,与湘山寺自古就是一家,同为一个主持,众僧非师即徒,两者有扯不清渊源,用今天的话说,宝鼎寺就是湘山寺的分寺。
唐代净土院即湘山寺,“兴于唐,显于宋”,历唐肃宗等十代皇帝,声名远播;宋徽宗、高宗、宁宗、理宗四皇五加封。景德年间,曾改净土院为景德寺。公元1101年,宋徽宗南巡,亲临湘山礼塔,改景德寺为湘山寺,由是名声大振,进入鼎盛时期,有“楚南第一名刹”之美誉。清代此寺亦声名在外,寺内至今尚留有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石刻。元朝时,湘山寺的铁山长老曾游高丽,向高丽国王详细介绍了全州湘山寺的盛况。高丽国王听罢大喜,派专使从朝鲜半岛出发,不远万里给湘山寺送来了夜明珠、如来佛像、风翅帽、金字《华严经》、金绣袈裟和金钵盂等六件宝物。公元1311年农历七月初六高丽专使抵达全州,全城百姓举行了盛大仪式, 将高丽国王使者送来的衣帽穿戴到全真真身上,湘山寺内人声鼎沸,鞭炮声声,一时盛况空前。高丽国专使回国复命后此事记入史册,至今可查,由此演义出一段佛教界国际交往的佳话。
大明万历丙戌年(公元1586年),无量寿佛真身失火被焚。高丽国王敬献的几件宝物,多在改朝换代中不知所踪,那个夜明珠直到1945年初时尚镶在全真灵塔塔尖之上,1944年日军南犯,全州沦陷,次年日本投降时日本鬼子竟然纵火将湘山寺烧为焦土,夜明珠就此下落不明。家仇国恨,东洋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据典籍,全真不光是一受人爱戴尊敬的和尚,而且是有思想有见解的长老。全真一生不仅有歌决、药方传世,而且有思想、教义、故事流芳,颇多建树。公元850年夏,永州刺史韦宙办斋礼佛,礼请全真并求其延年之术,答:“公欲长年乎?忠国勤民,以循良继先躅,以福涌贻子孙,即其术矣。”这样的一个和尚受到老百姓的尊敬爱戴是必然的。为官者当以洁身自好,心中存有百姓,无私无欲,心地宽广,自然就会延年益寿,何求长寿之秘术呢?这境界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吗?!如此,谁还说佛教不主张廉洁奉公,宗教是迷信活动呢。
佛教中演化出的词汇:一刹那、大无畏、世界、平等、实际、奇特、自觉、信仰、差别、真理、唯心、境界、演说、翻译、恩爱、圆满、庙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口头禅等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是任何人能轻易地抹灭的。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时,不少人言必称孔孟,想到的是儒家学说,而对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佛教文化却知之甚少,其实,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锅底里的一块大姜啊!直到今天,在金宝鼎周围山下乡村还流传着很多很多优美的传说,一些全真和尚曾经布道施教活动过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向往和朝觐的名胜古迹,此乃就是明证。

金宝鼎与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南晹岐村(今属马镇乡)人。他生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享年54岁。徐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历时32年,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达闽粤,西北攀太华之巅,西南涉云贵边陲。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区,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大明崇祯十年农历润四月初八日(公元1637年),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自湘楚进入粤桂,考察的第一高山就是金宝鼎。十一日,在考察完全州龙岩和湘山寺后,徐霞客分咐舟仆到兴安等他,自己与静闻自桫木渡出发,逆才湾河而上,过山川,从白竹江上山,翻越黑塘坪、钩挂山进入资源的铜座村大竹坪,然后过天门、晓锦、同禾上梁,经宝鼎瀑布旁边的千步岭、金竹坪,到达金宝鼎,又从金宝鼎东面下山,经大坪、韭菜园、木皮口、赵塘、南宅、山枣驿,出咸水,十九日晚到达界首。徐霞客考察金宝鼎历时八天,行程450余里,历尽艰辛,为后人留下了3200多字的游记。旧志对金宝鼎记载不多,惟霞客是古代对金宝鼎记述最多的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21:17:20 | 只看该作者
徐霞客为什么要历尽艰辛前往金宝鼎考察呢?据他自己说,当他走到才湾山川时,天已“云开日丽,望见西北有山甚屼突,问之为钩挂山,其上又有金宝鼎,甚奇异。”遂决意登山。其实,当他记下这段话时,他已经在考察金宝鼎的路上了。徐霞客到一个地方,看什么不看什么,心中自有一秆称。这标准无外呼:一是书本上记载的,他要实地核实;二是当地民间人士口头介绍的,他要前往察看真伪;三是自己远远看到的,他要去弄清楚所以。无论何种情况,史志对金宝鼎记载不多,证明明代时,金宝鼎的“奇异”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致于徐霞客下决心要去看一看究竟。
徐霞客在金宝鼎看到了什么?
徐霞客游金宝鼎时已经50岁出头了,积蓄了30年出游的经验,专以探访名山大川为乐事。然从他的日记中可知,考察金宝鼎他仍然备尝艰辛:几次“伏身蛇行”,“穿丛棘如故”;有时深山原始森林中走错了路,“历险坡三里,不辨所向”,只好采竹笋放路旁以识归途;饿了,便与静闻就着裹饭的方巾,以竹枝当筷扒饭。 徐霞客为江苏人,说的应是吴侬软语,而宝鼎下的山民说的是土话,但并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热情。他不熟地形,便找人带路,“一人方插秧,送余二里”;在大鼻山,房东刘秦川之孙腰插柴刀、带上干粮、送他上山;在苏家坪苏怀江家吃饭,因下午大雨,“怀江坚留,遂止其处”。在莲塘庵进入一农家问路,“村妪出所炊粥羹饷”,徐霞客也“以炙笋酬之”……在他的日记中,山区人民的朴实、热情、好客,有多处记载。
资源四周均为高山,有九界七宝鼎之说。徐霞客是第一个把宝鼎区分为南北宝鼎的人。北宝鼎,即真宝顶,因全州人发音“真”、“金”不分之故,《全州地名资料汇编》又称新宝顶,海拔2123.4米。南宝顶又称金宝鼎、覆釜山——因顶峰如同一口倒扣之锅而名。 徐霞客记载北宝鼎有寺庙,但已倒塌:“石墙如环,半屺半立,而栋梁颓腐横地,止有大圣像首存炉中”,应该为南宝鼎之误;他是从定心桥下过脊梁,觅莲瓣隙痕,削崖密附,旁无余径。本想过对山,但因上垂下削,无路可走,只好上定心石,过圣水涯,再由舍身崖登飞锡绝顶,返白云庵。 这白云庵是南宝鼎之庙的标志,旧志载为寿佛爷所建。他对宝鼎景点的描写,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写大源附近一涧:“涧复坠路东破峡出,连捣三潭。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下圆整,瀑匀成帘”。写南宝鼎对面之哪吒山(海拔1910米),“那叉瀑北挂层崖,苦炼溪亦透空悬壑,与那叉大小高下势相颉颃……西峡中又一瀑如线,透山而下,连泄九层,虽细而甚长……始觉甚微,渐下渐大,遂成轰雷涌雪观”。妙笔传神,不必亲临其境也陶醉。
宝鼎山出产黄鼠、柿狐,竹豚,徐霞客称之“小三珍”,并称只有竹豚未尝过。竹豚,我想就是竹根鼠。在南宝顶半山腰过显龙庵时,他见两山民网兜中有四小动物,形如小猪而肥,每头重斤许,索价二分。他大为惊讶,称“今始见之矣”,终因是“活而有声”,不便携带,只好抱憾。但他在山中饱尝竹笋,“且地有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看来,山中四珍给徐霞客印象殊深。
徐霞客考察金宝鼎是不完美的,究其原因:一是考察的季节不对,四月之后,越城岭山区正值雨季,山高林密雾深,很是影响了他考察的效果。游记中多处提到因雨水太大而止行或滞行。二是考察的结果是以记为主,对名胜古迹和动植物介绍不多,粗线条,不全面。三是对资江天门、八角寨、莨山等风景根本没有详细记载,“南望新宁江(资江)流,远从巾子(应为金鸡或金紫)岭横界南宝顶之西”,证明他没有到过;对北宝鼎也只是观望一番,“北望北宝鼎岿然,峡中水迫自打狗(岭)南崖,直逼其下”未及亲临,更别说天湖的皇帝大殿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情况来苛求古人,毕竟只有徐霞客才在历史上为我们今天的金宝鼎留下了厚重的资料。

金宝鼎与红军长征

1930年12月31日,邓小平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5000多人枪自右江北上,从三江进入湖南的通道、妥宁、城步攻打武岗,失利后,经新宁县退入广西,经过资源县的梅溪、铜座等地,走北路----北宝鼎山南边山坳下到山川进入全州,最后到达中央苏区。
1934年9月,为给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由王震、肖克所率领的中央红军红六军团,自江西中央苏区出发,历尽艰难险阻,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自灌阳永安关进入全州,从才湾山川翻越金宝鼎,过西延的同禾、大埠头、石溪、车田和湖南城步的南山草原,到达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中央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九军团加上红星纵队组成红一方面军,86589人枪自江西中央苏区出发,经湖南道县的永安关、雷口关进入广西桂北地区。蒋介石调30万重兵在湘江建立第四道封锁线,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其右翼护驾前锋,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在全州觉山铺阻击湘军四天四夜,掩护红星纵队过湘江。完成任务后,红一军团自全州绍水逆当年徐霞客山路而行,翻越金宝鼎,过西延的同禾、大埠头、石溪、车田和湖南的南山草原,进入湖南通道,他们还在石溪村用步枪打下了国民党桂系军阀前来轰炸的飞机一架。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历时20天,在湘江血战中付出了三万多人的代价,为实现通道转兵和遵义会议的大转折奠定思想基础。
三路红军过越城岭所走的路正是当年徐霞客考察金宝鼎所走的山路。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金宝鼎的见证。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桂北游击总队越城部队及桂北人民解放总队15大队,就活跃在金宝鼎的周围。1949年11月18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路41军122师九千余人从才湾山川翻越金宝鼎,解放资源县,然后南下,经油炸坪(中峰乡)、华江乡,到达桂林。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21:17:25 | 只看该作者
梦圆金宝鼎

     无论是在全州还是在资源的许多地方,金宝鼎是可以远眺的,但须朗朗晴日。小时候远观金宝鼎总是那么神秘,要么云雾缠绕山顶,不识真面目;要么大雾低垂,她在云上面,我在云下面,让你看不透切;要么刚刚还看得真切,突然一阵白云袭来,又不见了踪影;待到冬季天寒地冻时,突然绵雪纷飞,天空放晴,她却披上了白色的头巾,皑皑白雪。只有秋高气爽的清晨,太阳刚刚从她身后升起时,你躲在她的阴影里,这才感觉到了她对你的拥抱。记得1977年秋天,我去金竹坪挑炭,站在她的下面借着斜阳,从她的西边近距离地看清了她的面容,真的像一只很大很大的倒扣着的铁锅。
终于要蹬金宝鼎了,做了四十年的梦即将变为现实,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10月3日,我们一行六名驴友坐汽车从桂林出发,在资源县城采买必须品后,包车经过青背、上梁到达黄泥田。尽管当天能见度不好,车过宝鼎瀑布时,我还是看到了轰天而下瀑帘,那水很大,瀑布很宽,水泄下来碰到石头,轰轰隆隆,我没有见过秋天的宝鼎瀑布有如此之大的水量。阴船石就在瀑布的下面,影影约约地看见它沉浸于上梁水库库尾。就在上个月,我和几位同学到上梁水库捕鱼,还见过阴船石。当时水位很低,阴船石裸露在水面之上,其实就是一整块经过人工打造的长约十几米,宽约1米半的花岗岩,因其凿刻成船形,又是覆盖在宝鼎瀑布下面的小河上,成为一座天然的桥梁,故名阴船石。
本来我们计划中的路线是从半山里上山,经大帽岭、斛桶石、唐家山,上金宝鼎。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司机不愿前行,我们只好在黄泥田下车徒步。沿着河谷向上攀蹬,查地图左边山脊应该直达斛桶石,右边山梁应直上唐家山。我们瞄准中间的山坳前行,途中遇到一座石拱桥,两跨三礅,面桥为四块花岗岩板拼成,每块重当在两三吨,已弃之不用,于是取相机拍照留念。过了半山里,路越来越小,没有农家,没有田地,只剩下山谷溪水哗啦啦地作陪了。又前进了几里,遇到了一个岔口,向左转是上山翻越脊梁的路,地面有垫石,路两边比较干净,老大心宇往前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我问他路上是否有牌(驴友丢在地上用于指路的卡片),他说没有。峡谷左边山脚有几十米人工开垦过的荒地,杂草丛生,种植三木药材厚朴,因缺少管护,草比厚朴苗高;右边从山脚到山梁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我们继续按原来的方向沿峡谷攀登,谁知就犯了一个错误。又前行了几里,天色已晚,我们来到了一小块平地,大家决定就此宿营。于是,埋锅做饭,泡冰冷的山泉浴,用山泉水清煮果园鸡,那鲜美的味道恐怕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第二天,大约八点启程,继续向上攀附前行,“路”已完全隐藏在草丛中。我们伏身草中艰难而行,翻越一个小岭,爬上一个坡台,就一头钻进了原始森林里。不过还好,路迹依希可辨,只是不见了阳光。又艰难地攀爬了几里,来到左插下来的水溪边,终于再也找不到路了。老大心宇说,大帽岭上有颗树,进山前他观察过,那颗树就在左边山顶上。我们转身向左,直接向山顶攀登。先是经过一片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接着穿越一大片高高的摆竹和粽叶竹林,再向上就是和人差不多高的灌木丛、荆棘丛和茅草丛,我们扒开草丛,伏身兔蹬,终于看到了山顶上那颗不知名的大树,一口气冲上山岭,来到那颗指引我们前行的大树下,赶紧卸下装备,静静地躺在草地,大口地喘着粗气,十几分钟才返过神来,挣扎着爬起来欣赏周围的美景。回头望难以置信,这么陡峭的大山,这么原始的山野,远的距离,我们居然冲了上来!又沿着山梁开垦出的防火道东行,蹬上山顶,才发现问题:大帽岭还在北边,唐家山在东南面,山岭的背后是观音山。原先一直跟着走的山谷在前面又向右转身了。如果我们昨天在半山里后面左转向上跟着山脊走就是到大帽岭的路。
     经过差不多五个小时的艰难攀越,我们来到了观音山与唐家山相联的那个山坳,感觉金宝鼎就在山的南面,路却又一次失踪了。过了坳是下山的小路,明显不对;向南翻越约有200多米高莽莽苍苍的唐家山,却找不到路径。已经过午一点多钟了,大家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怎么办?是进还是退?真的很要命。正当争论、犹豫不决的时候,从东面山下上来一位老乡,是他告诉我们,翻越唐家山原始森林的路就隐藏在前面那片竹林中。放羊的老乡告诉我们翻越唐家山后一直沿着山上开出的防火道走,就能见到金宝鼎;我们问他还有多远,他说,天黑下来的时候你们应该能够到达金宝鼎。我们按照老乡指给我们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了斛桶山,终于远远地看到了金宝鼎。
斛桶山从山顶到山坳台地,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奇石馆、盆景园。那星罗棋布的花岗岩、星星点点,或卧或立、或躺或蹲,各种形状,有的象金元宝,有的象百宝箱,有的象官材盖,有的象卡通人物,维妙维肖;那石头旁边又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半米高的红杜鹃,象盆景,一簇一簇,好似人工修葺的,布置恰当;山槽和山脚有潺潺的流水,山泉滑过青石,跌落石台,恰似一首轻音乐,叮咚有韵;稍稍平整一点的台地,稀稀拉拉,或紧或松、或密或稠,天然地布展出颗颗高山阔叶杜鹃,有1-2米高,那青青的叶盖与树干组合,似伞似菇又似修剪整齐的桂花树,巧夺天工,自然天成。
有人提出问题,同是越城岭山脉,为什么猫儿山那边都是苍莽的原始森林,而这边却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还有光秃的岗峦?我想原因有三:一是金宝鼎这边人类活动频繁,开发较早,唐代时就人来人往,难免不发生人祸灾害----火灾。小时候,秋高气爽的季节,夜晚经常看到这边高山大火,烧成一条红线,连续几天几夜,没有人扑救。高海拔山上一旦发生火灾,植被恢复就十分困难,而猫儿山周围相对而言,开发较晚,人烟稀少。二是猫儿山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年降水量远远高于金宝鼎这边,冬季又处在背风面,有利于防火;而从真宝鼎到金宝鼎这一线,恰恰相反。三是从真宝鼎到金宝鼎这一线都是花岗岩地区,土质薄而贫瘠,储水能力差,总体上海拔要低于猫儿山,植被以冬天容易着火的杜鹃等植物为主,缺少不容易着火的大阔叶林。这边植被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原始森林与高山草场、草甸和裸露的石山相间。
从斛桶山下来,左转绕过几个山峰,进入原始森林地带,又右转穿越几座山岭,翻越一个山坳,就到了宝鼎寺的脚下。又前行了几十米就与从金竹坪上山的路汇合了。我们六人象迷失方向的小船,终于回归到了主航道。上白云庵路有一米多宽,我注意到这路修得很扎实,它是用三合土垫底,上面压花岗岩条石铺成的,是资源通往全州的主要道路之一,应该算“县道”了,足见当年人来人往的热闹,也从侧面印证金宝鼎的香火有多旺盛。
     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六人一鼓作气蹬上了宝鼎寺,山上有比我们先到的一帮来自湖南东安县和全州县的年轻人,男男女女,很是热闹。见我们到来,他们热情地帮我们支起帐篷,介绍许多游金宝鼎的注意事项,其实,他们仅仅比我们早到几个小时而矣!寺庙的主持一直在做功课,敲木鱼声音很是清脆,我们未敢造次。山上的气温很低,自来水(这么高的地方还有自来水不可思议)冰凉刺骨;我们早早地洗漱、做饭、吃饭、喝酒,然后早早地钻进帐篷,带着一天的疲惫进入梦乡。
     我开着一辆越野车,经过了很长的一段盘山公路,翻越一个坳口,天地豁然开朗。到处是参天古松古柏,有水杉、柏树、雪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名贵树木;再往前,山中间出现了大块平坦的青草地,有成群的牛马和绵羊在吃草,还有一个一个的蒙古包;转了一湾,两边森林里又是隐约可见别墅和宾馆,林中还球场、游泳池等休闲设施,还有阵阵的欢呼声;我正想停车看个究竟,却又来到了一条天边的小街,两边是由青砖灰瓦白色墙构成的整齐划一的房子,还有骑楼,有门面,有超市,有广场,有戏院,中间是青色花岗岩铺成街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正流连忘返,又来到了一个大湖,湖里有人打鱼,岸边有人钓鱼,湖中有岛,岛上有亭,还有九曲回廊;正诧异,又突然来到一个高尔夫球场,场上的人热情邀请我打球,我挥杆一击,那球飞出了好远好远,我追着跑啊跑啊,怎么也追不上;追着追着,自己来到一片平坦坦地高原,像是非洲大草原,这里是动物王国,只见老虎、狮子、豹子、斑马、大象、猩猩成群结队,还有猴子、野牛、大熊猫,他们和平相处,怡然自得,怎么可能?突然大风袭来,我又站在了一条山脊上,那山梁一道连着一道,两边是万丈深渊,那云层贴着石壁爬上来,穿过我的脚跟,翻越山梁又贴着石壁,从另一边飞了下去;我正要大声呼喊,一块厚厚的云层把我托起来,霎时间, 我置身于云海上,四周都是白色的海洋,我在云海上飞翔,远处出现了青黛的岛屿,还有海市蜃楼般的高楼;突然海面上,电闪雷鸣,狂风怒号,波涛汹涌,我什么也抓不着,拼命呼喊.......
     梦醒了,我惊出一身冷汗,却听见帐篷外有人真的在喊:“天亮了,快起来看日出了”。
赶紧穿戴好,来不及洗漱,就往寺后山白云峰奔。宝鼎寺北面南靠,白云峰高约两百米,沿着山梁向上,路却并不通向峰顶,而是在快要到山顶时从峰顶东侧绕到南面,对面就是我魂牵梦萦四十年的金宝鼎。我沿路向下、经过几块巨大的石头,就到一个山坳,来到徐霞客所称的定心桥。那巨石徐霞客称为定心石,意谓到此紧张的心方可安定;那定心“桥”其实是指介于两山之间很乍的石坳,象架在两山之间的一座桥。又从定心桥沿山脊斜插上去,路很乍,从脊背东侧而上,山脊的两边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滚落山崖,那就粉身碎骨,连渣也找不到了,徐霞客谓此处名为舍身崖。快到山顶的时候,路有岔,直行攀登就到圣水崖。圣水崖只是几块向东突出的石头,有五六米高,岩石下面可避风雨,地面石坡有一只家用脸盆大小的石盆,正好接住从石隙里渗出的水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水总也装不满,从不外溢,无论舀出多少水,盆中的水位线又立马补充多少,这是圣水崖的神奇之处。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21:17:30 | 只看该作者
退回二三十米,右转向上爬,就到了金宝鼎的山顶。顶上有篮球场大小的一块拱形台地,中间高,四周低,往外走都是悬崖峭壁,顶上有巨石,东一块西一块,隐在竹草丛中。站在顶上向北看,斛桶山、唐家山、观音山、大帽岭、打狗岭、钩挂山……,整齐有序地排着队列,一山更比一山高,最远最高的那座山就是真宝鼎。真宝鼎东下,一支向东伸出的大山,就是大王山,大王山、二王山肩扛着的就是天湖水库;平视西北方向有一条灰白色的天际线,线上面隐隐约约真有一座墨绿的小岛,再往西,好像有白色房子;难道真的看到海市蜃楼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十里平坦风力发电场所立的风力发电杆;低头看,上梁水库隐约可见,白云峰和金宝鼎的双峰倒影却清清楚楚地印在远方山下;位处西南方向的猫儿山时隐时现,看不真切;南边的四排山却躲藏在哪咤山后,全无踪影;东边都宠岭、韭菜岭、海洋山,皆因太阳从东升起光线太强,什么也不见,只是山下的五福湖尚依稀可辨。整个越城岭山脉,就像爬在地上的一条巨龙,那东西伸展出去的支山脉,就像金龙五爪,这就是金宝鼎,这就是越城岭。这么“独好”的风景,在徐霞客的笔下却仅有“飞锡绝顶”四个字,没了下文,不可理喻,却再一次证明了,徐霞客上金宝鼎不是时候;农历五月(润四月十七日)多雨多雾,他来到金宝鼎什么也看不见,你叫他记什么?这是真是天大的遗憾,而且徐霞客永生无法弥补。
    回到宝鼎寺,赶紧收拾行头,一路穿越大片原始森林,三个小时,到达金竹坪,出金竹坪,下面就是千步岭、宝鼎瀑布和上梁水库。回到桂林,思虑良久,总有一种想写点什么冲动,却又迟迟不能下笔,好像金宝鼎之行不甚完满,遗漏了什么?直到昨天查资料,才知道,遗漏了仙人脚印没看到,看来,金宝鼎,注定我今生还要再来。

利用与保护

从金宝鼎回来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课题:怎样发掘金宝鼎这块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服务于全市人民的经济建设呢?
我思虑良久,感到有这么几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首先要有总管全局和长远开发利用规划。以金宝鼎为核心,方圆几十里,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佛教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间传说资源、民族民俗资源,又有丰富多彩现代旅游资源(原始森林、动物、植物、高山草甸、瀑布、湖泊水库、风景点、风景区)、生态资源、水利资源、风力发电资源、矿产资源、冬天冰雪资源等等,又地处桂林大旅游圈范围之内,区位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价值大,应该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这些资源可直接服务资源、全州两县人民,但是,又涉及到两县多个乡村,牵涉多个系统,影响湘桂两省区;哪些资源必须尽快开发,哪些资源置后开发;哪些资源需要保护,哪些资源开发不能过度,必须有通盘的考虑和经过科学论证。因此,要有长远的总体规划,才能分步实施。
其次是突出户外探险与休闲度假这一主题。户外运动与休闲养生度假是当代不同层次人们旅游生活的共同追求,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生活质量的必然反映。以金宝鼎为核心的区域,生态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海拔条件最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是当代城市人克服城市病的最好良方。突出户外运动探险与休闲养生度假这一主题,发展旅游经济、香火经济、能源经济,主打生态牌,就抓住了越城岭旅游开发的根本。在这一主题思想指导下,可以利用天湖----金宝鼎一线的高原丘陵草原、原始森林,建设休闲度假村、养生运动村和高山步道、运动场、跑马场、高尔夫球场,甚至冬季滑雪场、溜冰场、通用飞机场等均有可能。
再次是优先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炎井温泉、莨山、天湖、八角寨、资江、天门山、宝鼎瀑布、真宝鼎、金宝鼎、五湖水库、湘山寺、龙岩等旅游景点景区,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关键是要通过“东西连线,南北通畅”的旅游专用公路交通把这些风景区风景点串联起来,方便人们出行来往。人们来到越城岭上看什么?玩什么?住哪里?怎么来怎么走?住得下,玩得久,有所值,还想来,是金宝鼎旅游先要解决的问题。金宝鼎周围的旅游文章能否做起来,先要解决人们来了之后吃住行娱的问题,因此,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再其次是要重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有矛盾的。开发过度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只强调保护,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再多再大的资源也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开发与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统一的,这就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把科学开发、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贯彻始终。金宝鼎周围的生态十分脆弱,无论是开发旅游资源、风力发电资源、水利资源、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还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可恢复的,有些是难以恢复的。因此,要区别对待,把保护和恢复放在开发建设的首位,力争做到先保护后开发或边开发边保护,一边开发一边恢复。
最后是要大力做好对外宣传的文章。资源、全州两县资源丰富,历史渊源又不分你我,两边的旅游景点景区不应因越城岭而分离;金宝鼎不仅仅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而且是深埋于历史长河无人知的瑰宝,是两县人民的共同财富。因此,要抓住桂林建设世界旅游用地的历史机遇,统一协调,积极作为,做好整体对外宣传策划的方案,以项目包装为载体,招商引资与景点景区销售两手抓,把更多地游客和客商吸引到资源和全州,把开发金宝鼎的梦想变为现实。







时间:2013年10月1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5-12 04:45 , Processed in 0.0490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