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到全州大南门码头担水吃的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5 00:1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一晃我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谋生也有40多年了。“亲不亲家乡人”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怎么也忘不了年幼时到大南门码头担水吃的日子。
那时候我家住在全州县建设街五通巷1号,位于大南门码头东侧。从家里到大南门码头担水,往返要走3华里左右,沿途要经过五通庙、五通庙小学和十几户居民家门口。
当时桂北全州县城唯一水厂,就建在建设街大南门码头的一侧。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大南门码头西侧中间一座二层楼房屋里,上层住人,下层是水厂厂房,一台2105型两缸柴油机,用皮带轮带动一台8英寸抽水机,从湘江里往码头上抽水。储水池只有70-80立方米,供少数单位或个人使用。当时城里一般居民很难用上自来水,大多数居民都是沿大南门码头几十级石板台阶,从湘江里用水桶担水吃。
上世纪60年代初,五通庙西侧的寺庙房子还在,寺庙内四根巨大木柱之间改做了教室。寺庙的东侧有一个很大的戏台,几乎每天晚上,当地居民都自发地在这里上演桂剧、彩调,大都是古装历史戏剧。因当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很少,全县只有一家电影院。大戏台丰富了当地居民夜生活。当时年幼,不知剧情,只觉得人多热闹,快乐好玩。大戏台侧面还住着一家名字叫张估冬的无儿户,此人当时年近70岁,性格和蔼开朗,是个“老顽童”。
五通巷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东门市场与五通庙寺院围墙之间用石板铺成的约几十米长的一条小巷子。五通庙小学规模很小,在我印象中只有4间平房,加寺庙改建的一间共5间教室,约200个小学生,凡是在五通庙小学就读的学生,现在都是花甲老人。估计是在建东门市场的时候,戏台与寺庙被拆除。同时五通庙小学与城关完小合并后停办。
当时我家门口的位置,有点像五通庙小学门卫室。学生们放学经过五通庙戏台、小广场,就可以从我家门口,经五通巷回家。上学,或者放学的学生们路过我家,经常进屋讨水喝。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的湘江水非常清澈,水质甘甜,可直接饮用。为了能方便学生们有水喝,我家专门买了一口大水缸,做了一个竹筒水勺,摆在堂屋中间。我每天早晨挑着木桶到大南门码头担水回家,有时一个早上最多能担二、三担水,尽管很累,但我内心仍然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
那时候大南门码头既是生活用水的码头,也是木船运输货物的周转码头。当时汽车很少,大南门码头上方有一个搬运社,规模很大,有上百匹马车。担水的、运货的,码头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象。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那时的景象现在已不复存在。大南门码头因水晶岗电站修建的拦河大坝,水位上升将大南门码头淹没了;大南门水厂早在上世纪70年代搬迁到了湘江上游的半边街,储水池改建在盘石脚高高的山顶上。汽车替代了马车,大南门码头的货运功能彻底丧失了。
如今,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当然不用再担水吃了。但是,年幼时到大南门码头担水吃的日子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自然、和谐、洁净的湘江水令人回味、感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2-5 05:58 , Processed in 0.04304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