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看一看.......... |
今年34岁的周云(化名)就是严格计划生育刚开始时出生的。当时,她的母亲是国营企业职工,父亲是公务员。“我出生的年代,计划生育抓得很紧,父母想多要(孩子)都不敢要。现在不一样了,即使我们有条件也不想要。”周云说,小时候坐在凤凰牌自行车前杠上那种成为父母的“唯一”的感觉很难忘。如今,她和丈夫的工作收入都不错,孩子的出行座椅已经改换成了SUV专用儿童座椅。他们表示,虽然知道一个孩子也有一些弊端,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着将来孩子的长远发展我们就觉得压力很大。长辈也没有要求我们再生,似乎他们的观念也变淡了。”周云坦言,如今,父母的晚年生活都是老人家自己负担,有时还会帮衬着他们养育孩子。 当我市大部分“独一代”开始为人父母,我市迎来了较为稳定的人口出生数量与较为稳定的男女比例结构。据统计资料,从2005年开始,我市新生人口数量一直稳定在5.1万—5.4万左右,只是在2010年达到7万。据相关人士分析,1985年后,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些松动迎来了一波婴儿潮,2010年的“生育高峰”是伴随着当年的婴儿潮进入婚育年龄而出现的。继这一出生人口高峰之后,我市的新生人口数量在2012年才再次突破6万。 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富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的社会成就动机增强会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抑制人们传统的生育行为,刚刚出台的政策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年轻夫妻的生育选择,大多年轻人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生育成本、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生育选择。 北京大学的穆光宗教授近日在《中国青年报》上表示,单独二孩政策只是生育政策改革的初始举措,标志着改革的开始,但是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他分析说,此次“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所释放的“改革红利”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其受益群体单独家庭数量有限,而且真正愿意生第二孩的家庭比例不高,真正响应和落实政策的比例可能比预估要低得多。极有可能的是,单独二孩不仅没有带来生育率的反弹,而且由于低生育文化形成的强大惯性,80后“新生代”的生育率会继续走低。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记者在2007年1月22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看到这样的语句,该决定中强调的“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相关内容,如今也在政策实施上陆续具体而立体起来。 记者 桂晨 |
GMT+8, 2025-5-16 02:07 , Processed in 0.05565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