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背后的推手 陆汝安 “双十一”疯狂背后的推手表面上是、京东、易迅这些重量级电商。精明的商家们看中了这个正值换季的节点,将其打造为网民为之疯狂的“网上购物节”。 但往深看,今日“双十一”的疯狂,实为时代使然、国情使然,此所谓时势造英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在网络上游戏、办公、购物,业已成为网民生活方式。 但同样是网上购物,欧美等发达国家却远不如中国这样疯狂,并没有“双十一”这样的所谓购物节,这又是为何呢?在欧美国家,传统商业发育成熟,社会诚信体系完善,在传统实体店购物,既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又不用担心质量、价格问题。所以尽管网上购物历经多年发展,却依然撼动不了实体店的主流地位,人们更多地把网购作为一种辅助的购物方式。 而在中国,一方面传统商业发展时间不长,在服务、诚信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虽然喊了多年“顾客是上帝”,但更多是体现在售前而非售后,顾客对其忠诚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中国网购行业几乎与欧美同步,没有后发劣势,完全可以“弯道超车”,发展领先于人。 最关键的是,困扰传统商业以及网购初期的诚信问题,经过以为主等电商的不断努力,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网购中的“好评”“差评”评价体系,卖家一口一个“亲”的服务态度,使得消费者终于真正体会到了做上帝的感觉,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质量问题疑虑重重。在社会普遍缺乏诚信的氛围中,这种良好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吸引了网民并使之成瘾。再加上网购价格的优势“双十一”的疯狂,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在肯定“双十一”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几句——— 合理消费,秒杀固然愉悦,事后“砍手”的滋味却不好受;理性选择,不要轻易被虚假的打折噱头所迷惑;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有利可图的地方,往往也是骗子滋生的地方,碰到伪造官网、冻结账户这些伎俩,可别轻易相信。 |
12315有关负责人说,这两年经常会接到本地或外地顾客对网购安全方面的咨询,说明顾客对网购的风险还是有所顾忌的。但由于消费投诉是按属地管理,所以市民在网上的消费如果出现问题,只能向卖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投诉,而且还需要提交详细的投诉资料,如果外地消费者要投诉桂林的卖家,也是这样的程序,很多消费者觉得提交材料、证据太麻烦,最终放弃了投诉。 该负责人提醒市民,网络上的商品良莠不齐,虚拟的平台增加了消费者识辨商品质量的难度,因此在网上进行购买更需要消费者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充分了解商品信息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并保存好相关购买证据、对话记录等。 “购物狂欢”喜忧参半 昨天的“光棍节”变身赤裸裸的购物节,不免争议颇多,毁誉参半。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贤成毅教授说,“双十一”这样的购物狂潮主要是基于国内的一个大背景,随着的经济发展,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也随之提高,实际上是为这股热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样的销售方式对商业秩序有一些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整个商业环境,因为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消费,很多人都是跟风购买了一些平时并不常用的商品,这并不能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常需求。不可否认的是,“双十一”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来讲,一个人花同样的钱买到了更多的东西,是一件能增加幸福感的事。但贤成毅教授也指出,这种透支性消费,不可长期依赖,也不利于良性竞争文化的形成,未来的竞争市场中,企业必定要以服务与质量取胜,消费者也会逐渐趋于理性,更多地关注性价比。 而在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富群看来,如果“光棍节”最后变成一个纯粹的购物节,就很可能会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号召力。 记者阳颜 秦宇华 蒋璇 见习记者廖雪萍 陈洲平 |
GMT+8, 2025-5-15 22:13 , Processed in 0.0543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