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正阳东西巷修缮改造是推倒古城还是还原历史?

查看数: 365 | 评论数: 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3-8-13 21:48

正文摘要:

东西巷的改造,也意味着传统市井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此消逝,像这样街坊邻居之间坐下来相互聊天的情景以后是难得一见了。记者景碧锋摄       8月1日,桂林市正阳东西巷保护修缮整治改造项 ...

回复

大呼 发表于 2013-8-13 21:48:28
由于靖江王城本身是明朝的王府,又位于城市的中心,这里自然成为了百姓眼中的“宝地”,人人都想在此沾沾王府的福气。加上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工具是水路航运,正阳东西巷又位于漓江之滨,巷子作为中轴,成为了人们往来的重要位置,一度聚集了大批商贾。他们南来北往,挑担买卖,给巷子带来了人气和财气。王府被毁五年后,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这也标志着王城本身性质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政治中心”转变为“文教中心”,使其在城市功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方面的变化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
      然而,近代以来,正阳东西巷真正有名人走出,史上可考的只能追溯到“兄弟翰林”龙朝言、龙朝翊的父亲龙寅绶为龙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于光绪三年(1877)带着他年幼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已十七岁的长孙龙泽厚,举家搬迁到桂林东巷定居。其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开始发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到解放前后,这不到八十年的兴衰变迁。
      一千多年来,从独秀峰下开始,是桂林这座城市政治、历史、文化的发源处,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们生命最深处的记忆。而位于王城脚下的东西巷对普通的桂林市民来说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太沉重了。因此,它改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市民关注,引起争议也是正常的。
      其次,桂林是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广西唯一的一座。按照当时申报的硬性规定:“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像邓云波说的,虽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街区”命名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桂林的东巷街区难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古街区”,但是这是桂林城区目前仅存的、房屋年龄最长的成片街区,完全称得上是“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因为古巷资源的稀缺和所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引起广泛关注不难理解。网友“lemantao”在网上发帖说“东西巷拆迁受摄影等爱好者热捧正是反映了古巷资源的存量匮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Lemantao”说:“拆迁修缮改造毋庸置疑。但要看怎么修缮?怎么改造?什么都有历史,但要看价值。”
      再次,就是因为拆迁及相关补偿等产生的问题而引起的争议。不可回避的是,在今天中国的任何地方,因为拆迁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一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仍然会有众多的争议存在。特别是在如此敏感的地段,那就更不可避免了。
      还有,就是在桂林人的心目中,从繁华嘈杂的十字街、正阳路稍往前走一点,一下子就看到了古巷、老房子,时光好像一下子都慢了下来。去兰井咖啡或东巷二十号静坐还是发呆,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幽静一直在被阐释和不断演绎,同时也在昭示东巷是“巷”而不是“街”。经过改造后,这种“闹中取静”的栖息地是否会消失?改造后是否商业味会变得很浓?文化的味儿是否会被冲淡?
      所有的这些问题和矛盾聚集在一起,产生各种争议或者误解,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因此东西巷的改造“亚历山大”。东西巷的改造和修缮能不能经得起市民的考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或许只有相关部门对东西巷真正科学合理的改造才是对市民质疑声的最好回答。
      “改造要分清主次,凸显王城本身价值”
      ——对话桂林民间人士姚古
      为了弄清楚关于正阳东西巷在改造中诸多的历史问题,及存在的争议,记者采访了对桂林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同时在民间有广泛影响力的“板路大王”、年过七旬的姚古先生。
      “据悉,作为目前广西在建的最大城市古巷改造,这的确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这些古建筑你全拆了吧,可能不妥,有人会怀念,引起各种争议;不拆么?其实现状却是破旧残损得厉害了。而保留下来的这些东西,该怎么修缮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我认为,对东西巷来说,保护性修缮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就会变成一条垃圾街。”姚古说,目前对于文物古迹方面的争议主要是人们混淆了两个概念,因为文物上的价值和文化上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文物价值主要是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去判断,而文化价值则是非常泛化的。东西巷应该说两方面的价值都有,而对更多的人而言,知道文物价值的少,对文化方面价值认同的多一些。因为这个原因,东西巷的修缮改造所引起的巨大争议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它有不可言说、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且融入了桂林人生命记忆的东西,从心里割舍不下。
      那么东西巷要恢复成什么样的呢?“不要就事论事,要从桂林市的大局进行统筹着眼,将王城与东巷改造的关系协调好。新起的房子不能紧挨着城墙,跟城墙要有一定距离,人应该能到城墙下散步。同时,城墙边新起的房子不能高于城墙,人如果站在城墙上可以向远处眺望,这样才能突出王城的价值,王城的本身价值是高于东巷的,因为王城才真正是桂林的地标。这样的话既可以修复东巷,更要让王城及城墙的价值得到凸显,才有主次感,不能本末倒置,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姚古说。
      看了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修缮整治项目的宣传册上的效果图后,姚古指出,正阳门前有一牌坊,为什么到了东华门前就没有了?建筑讲究对称,有头有尾,这里的设计是不是有些需要补充?同时既然要恢复东西巷,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水的文章?桂林民间有一句俚语讲桂林是“三川六漏四池九井十三桥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因此,在保留仁寿古井的基础上,做好暗的下水处理,在城墙下引入溪流,在街区恢复桂林已经消失的春涛池等,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街区的活力。姚古说,东西巷的开发要突出其文化价值,宣传历史人物,在故居门口可以立碑置牌,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东巷起了房子后,每家每户都有对联,请书法家来写可以。但内容尽可能地用古时候人写的,经得起时间考验。
      姚古说,通过对正阳东西巷的开发,让以后来桂林参观的人,不仅感觉到桂林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且感到桂林的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让历史形象化,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水准的一次良好契机,是地方城建与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的一个契合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把人们对于桂林历史文化的那些记忆恢复起来。也就是说,一定程度是从传统上对桂林已经失落了的记忆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路过,看一看.............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全州网

GMT+8, 2025-5-9 02:37 , Processed in 0.05016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