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谓的“钉子户”正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一个美丽、文明的城市不是靠强拆、河蟹能够造出的。 |
南方都市报啊 南方系的文章依然那样的另类和反骨 唉 |
其实他们是在折磨自己的神经! |
这能不能算是桂林精神的一种,执着。彼此执着什么呢? |
拖垮两家房地产公司.............. |
这群老人始终惦记的是1999年在房改中办上产权证的那一批人。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下,桂林这座着名的旅游城市租金与非官方土地价格都水涨船高。桂林房产局的工作人员私下几乎是忿忿不平地说:“那几栋危楼已经拖垮了两家房地产公司,这么多年都拆不了!主要是市政府腰杆不够硬!”——当然,按照这种说法,只要桂林市政府愿意,随时都可以将这几栋老楼夷为平地,把这群老人全部驱散,或者是安排他们住进安置房。国内已经有数以百计的这类地区采取过这种做法,毫不留情地摧毁许多家庭在都市边缘投注一切所得来的生活与经济基础。漓江边上的这群老人,似乎自信他们至少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才会有同样的遭遇,他们几乎是以生命作为赌注的,坚持“就地房改”,以为家庭获得城市生活中挣扎的资本——他们也知道这项赌博的胜算也许只有一半,甚至连一半都没有。 65岁的阿婆刘金麟,她的母亲活到了104岁,去世的时候,老母亲还在牵挂这座房子——哪怕是曾住在老楼里的住户,也逐渐划分了各自的阵营,有的搬去了安置房。老母亲见证了这一群小辈的曲折与磨难,现在剩下年纪最大的是一位九十岁老人。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桂林市和秀峰区的各级领导都换了有三任,谈判似乎也陷入了僵局。2010年,秀峰区政府甚至找好了当地报社,准备专门就滨江北路的危房开展一场“桂林的伤疤如何修补”的大讨论。后来,秀峰区政府宣传办公室采访了桂林市各相关单位,作为秀峰区政府解释滨江北路危楼多年成因的一篇文章——《是谁影响了桂林的城市形象》,于2011年10月17日以“本网记者”的名义发表在人民网上。当时距离滨江北路突然遭遇强拆事隔仅7天的时间。该文作者尽管在宣传办公室工作,他回忆,当时滨江北路的群众情绪十分激烈,就连他去拍照,都是偷偷摸摸的。 在这篇文章中,秀峰区政府宣传办公室这样写道:“‘尽管驰桂公司属于违法拆迁,但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滨江北路98-112、114号的建筑确实应该拆迁。各相关部门都是依法行政的。’秀峰区政府相关人士如是说。”文中称,拆迁许可证的使用期限一直延续到2004年4月,此后“驰桂公司并未续办《拆迁许可证》。也就是说,驰桂公司的《拆迁许可证》早已过期,属于违法拆迁。同时,滨江北路的50多户”:“拒不拆迁”,“成为滨北拆迁建设项目的‘肠梗阻’。” 秀峰区政法委书记谭涛说,自己在滨江北路的事情上本来是负责维稳工作,但事情的发展也将他卷入其中。2011年10月10日凌晨强拆后,4名肇事人员被拘留,谭涛说:“我当时就直接到那个房地产公司去了,给他们的老总说,不要再有下次,这次抓了执行的人,下次我就直接抓决策的人。”滨北的危楼,一群倔强的老人,房地产公司断裂的资金链……谭涛认为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因为桂林周围环山,山脉不高,为了保住这座城市的旅游命脉,桂林市区始终没有超过20层的高楼,因此,桂林在国内的城市化速度还算不得快的。老人们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挨到哪一天。带着京巴的女人指着棚子旁边的一堆啤酒瓶子,“有时候大家一起喝一点,心里好受一点!”——这样漫长地抵抗,如果在孤独中,简直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说话的时候,她咧开嘴笑,眼泪几乎同时淌下来。这个动作就像喝酒一样,能让她和“同志们”短暂忘记命运的谜样微笑。 但这样的日子,他们总归还是要过下去——萝卜的厚皮就削下来,晾在铁丝网上,闲来做泡菜,每餐一碗辣椒汤调剂味道,于是,就是做饭的大厨,也要叫苦了:“这样的菜,天天吃,一想就要倒流口水的。”但他们还是继续吃下去,尽管他们的孩子和小孙孙大多是不住在这里的,可是一天一天,竟也熬过去了! 冬季,漓江的潮气与雾霭被寒风裹挟着,一阵阵紧吹,这些行动迟缓的老人,只是把棉衣裹得更紧一些。这几栋危楼,被称为桂林市伤疤的老楼,已经35岁了——及到三月,桂林绵长的雨季就会到来。楼上临时垫起的木板吱吱嘎嘎地响,谁能知道,这几栋危楼还能坚持多久呢?桂林市秀峰区政法委书记谭涛说,雨季的到来令人担心,他已经向市委写了报告,希望尽快成立联合工作组,早点解决滨江北路的危楼问题。而坐在棚子里的老人念叨着:“你看,拆迁总是要死人的——总是死了人才会解决。” 南都记者 马金瑜 摄影 南都记者 方谦华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